仿品造型、紋飾極其不自然
歷代有很多作偽者,都是研究、生產制作陶瓷的,且一些人數研究掌握了真品的許多特診,這些人為了要仿得更加逼真,更加相似,為了避免行家的識破,所以在偽造時便仔細做出若干特征出來,就是想以假亂真,但是這類高手目前不多,很多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某些特征,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種現象,這也是為鑒定者留下了鑒定的依據。
《中國出土瓷器全集》:科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該圖錄共16卷,收集全國出土商周至清代瓷器4000余件,每件器物均有出土情況說明,其斷代在學術界有不同觀點者也加以注明。該書是目前國內出版的完備的一套全國出土古代瓷器的圖錄,學術性頗高,是鑒定瓷器的重要參考書目。
仿古:仿古代陶瓷生產,早出現于元代。如元代仿宋代鈞窯,南北方瓷區都有生產。再如元代霍縣窯仿宋代定窯,亦屬仿古。但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對前朝陶瓷生產的繼承和發展。而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的仿古陶瓷生產,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歷史上的諸大名窯產品。如永樂時仿哥窯;成化時仿汝窯;清雍正、乾隆時仿官窯、鈞窯產品等等。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識,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產品。如成化有仿宣德產品的;嘉靖、萬歷有仿成化產品的;天啟、崇禎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產品的;康熙、雍正、乾隆有仿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產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產品的等等。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識,也有少數署本朝款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