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理研究小組在寧夏南部山區(qū)對不同覆蓋方式下馬鈴薯產量及土壤肥力進行了調查。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33毫米,無霜期123天;當?shù)伛R鈴薯一般在4月中旬播種,9月下旬成熟收獲。下表是該研究小組通過調查獲得的數(shù)據(jù)。與全膜覆蓋相比,半膜覆蓋爛薯率更高,主要原因是半膜覆蓋雨水下滲較多,成熟期土壤濕度過大。與露地種植相比,全膜覆蓋種植馬鈴薯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更高,主要是因為全膜覆蓋減少外力侵蝕,保水保肥效果好,抑制雜草生長,減少有機質消耗,減小晝夜溫差,減緩有機質分解。
地膜覆蓋具有保溫,保濕、保土等作用,在農業(yè)中已經被廣泛應用,我國目前使用的地膜多為超薄型地膜,易破、難回收、難以自然降解,并容易對土壤造成污染與損害,某高校某教授提出用甘蔗渣、麥稈、蘆葦漿做原料生產“再生纖維共混膜”的研究課題,并獲得成功,使用“共混膜”不但能使農作物增產20%,而且其使用壽命一旦終結,其成分的30%可被微生物吃掉,剩余部分則會在40多天后自動降解,對土壤。
使用地膜覆蓋機后能加速養(yǎng)分轉化和利用棉田地膜覆蓋可減少土壤內氮肥的損失。旱作土壤中氮素損失,主要是氨的揮發(fā)和硝態(tài)氮的淋失。地膜覆蓋可顯著地減少氨的揮發(fā)。棉花研究所試驗,每公頃施450千克碳銨于5厘米以下土層,3天后測定,覆膜的揮發(fā)量比露地減少95.4%。地膜覆蓋由于減少土壤水的滲透,減少了硝態(tài)氮和其他養(yǎng)分的淋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