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瓷器燒制成功的第三個關鍵是窯爐氣氛,也就是窯爐到底是氧化氣氛還是還原氣氛或中性。紅磚和青磚本來都是一種原料,燒出來卻顏色不同,主要就在于這種窯爐氣氛。還原氣氛主要是窯爐里產生了一氧化碳這種強還原劑。這個問題比較枯燥。非人士聽起來都打瞌睡,也就不多說了。但如果你真想搞懂元代釉里紅瓷器的真偽,這個是要搞明白的。
也是由于現在的窯爐太了,所以。了,就不真了。
元釉里紅瓷以銅紅料為呈色劑,繪畫在瓷的的胚胎上,蓋一層透明石灰質青白釉,高溫燒制而成,燒成中要求強還原氣氛和適當的溫度控制。雖然成品優美,但是銅紅料很容易受溫度影響,元釉里紅瓷發色深沉,發色沉于胎釉之下,入胎骨的較多。元釉里紅色色調主要是紅色但有點偏紫黑色,呈現鮮紅色的較少,主要還是窯溫控制較好的情況下顯。不過元釉里紅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色澤雖鮮艷,但是整體上看不全部是一模一樣的,但存在間隔不夠均勻、不夠穩定的狀態,大部分釉里紅呈現出淺紅、紅與深紅的夾雜灰色,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暈散。
現代仿品因窯溫技術的提高,得到了穩定控制,呈色會比較穩定,但是為了呈現出真品的暈散可能會添加多一層色劑進行配調,但是不難看出暈散仿制是比較規則的分布且不自然的。
元釉里紅顏色大多呈灰色,很少有的鮮紅色,線條也常見暈散,沒有濃淡不等的幾個色階。元代釉里紅雖然數量,但其造型卻非常豐富。從目前所掌握資料來看,器物的造型不僅有罐、匜、壺、高足杯、玉壺春瓶等,還有人物俑貼塑等雕塑瓷。
元代釉里紅的繪畫裝飾既遺留有古代陶瓷裝飾的印跡,又衍生出了適合其顏色彩繪器物的風格,釉里紅線繪系指在瓷坯上運用釉里紅料進行線條描繪紋飾。由于釉里紅對還原焰燒成氣氛要求比較苛刻,所以很容易出現暈散及燒失現象,因此元代燒制的釉里紅線繪產品非常難得。 元釉里紅有白線勾描,勾線點燃,涂繪刻畫、色彩斑點,并結合鏤空堆貼,雕刻等多種形式。涂繪畫彩多見于元釉里紅早期產品,釉色與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畫、雕捏、罐、玉壺春多有此類裝飾。其釉面釉質飽滿,氣泡偏多,用筆自然大氣,不拘小節。呈色不穩,紅艷、泛紫、黑灰均有,多數葷散。例如:江蘇吳縣 出土的釉里紅龍紋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蟠龍紋轉心高足杯。掌握料性熟練,所以勾線釉里紅屬類,有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館藏元釉里紅開光鳥紋大罐。 畫涂繪是結合影青刻花技法,如兔紋玉壺春瓶,先使用可刀劃出弦紋.飛兔紋飾,然后背景涂畫釉里紅。點染,有先用白描勾線,局部葉子等地方輪廓內點染,還有一種雕花點染,這是一種珍貴品種,有代表是元青花釉里紅鏤雕大罐,開光內貼塑四季花卉,花朵用銅紅點染而成,十分美觀。圖案邊腳紋飾用青花描繪,釉里紅與多種手法集于一身,可說是景德鎮斗彩瓷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