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代認為雕畫佛像乃是冒瀆神圣之事,故山琦(梵Sa^nchi^ )等之古雕刻,僅止于以佛法、菩提樹、佛足跡等標記象征佛。其后,隨大乘佛教之興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諸大乘經典中有甚多關于造像因緣及其功德之記載。
觀音菩薩
古園佛像藝術 觀音像高3.3米
古園佛像藝術 觀音像高3.3米
也稱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菩薩摩訶薩”的簡稱。又作南無、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凈音、大光普照音、 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因菩薩曾經發愿,任何人在遇到無論任何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菩薩的圣號時,即會得到菩薩的救度——“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菩薩”。
石雕佛像在雕刻佛像的時候,不是先畫出畫稿,而是只有創意沒有畫稿,自己頭腦里,要形成一個立體的佛像造型,體形、、神態、頭、頸、胸、身軀、四肢、手印、冠帶、服飾、衣紋、配飾等,從整體到局部,每個部位都要有一個清晰的思維結構,用這種構思造型完成整個石雕過程。一般都是自己創意自己完成,也有別人供稿或提供模型,再由石雕藝人雕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