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起源
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于1996年由德克薩斯大學Goodenough教授團隊提出。其正極材料采用磷酸鐵鋰(LiFePO?),因其特的橄欖石結構,提供了穩定的性能框架。這一發現為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開啟了新一代動力電池的研發熱潮。
其他組件
電池還包括鋁箔和銅箔集流體,分別用于收集正負極的電流。外殼提供機械保護和密封環境。安全閥可在內部壓力異常時泄壓,防止爆炸。這些組件與電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共同封裝成電芯,多個電芯再通過串并聯組成電池包,用于各種應用。
其他應用
還廣泛應用于電動船舶、工程機械、替代鉛酸電池的啟停電池、通信基站后備電源、數據中心UPS、電動工具、低速電動車等領域。凡是對安全性、循環壽命要求高,對能量密度要求次之的場景,都是其潛在市場,應用邊界不斷擴展。
便攜式設備
雖然能量密度低于鈷酸鋰電池,但在一些對安全有要求的特定便攜設備中也有應用,如醫療設備、戶外電源站(便攜儲能電源)等。隨著其成本下降和性能優化,正在逐步侵蝕部分傳統小型鋰電市場,為用戶提供更安全的選擇。
在新能源車中的作用
作為電動汽車的“心臟”,它提供了驅動車輛前進的全部動力,決定了車輛的續航、加速、充電速度等關鍵性能。其性能直接關乎用戶體驗和車輛安全性。電池系統的成本約占整車成本的40%,是影響電動車售價和推廣的核心因素。
成本與環保優勢
正極材料不含鈷、鎳等昂貴且戰略資源緊張的金屬,原料來源豐富,價格低廉且穩定。大規模制造技術成熟,成本下降空間大。同時,其材料無害,對環境更友好,更易于回收利用,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