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墩石名字起源:承柱的柱基石;柱下的基礎。墨子書中記載:“山云蒸,柱礎潤”。“柱礎”一詞早便來源于此。早的柱子應是直接“種”于地下,但為了防止柱子的移動下沉,便在柱腳的部位放置一塊大石頭,使柱身的承載重量能均勻分布于較大面積上,減輕柱身承受力后來,人們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濕腐爛,所以便把石塊提升至地面上,可免除椎礎的腐蝕或碰損。人們將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礎”,而在礎與柱子的之間常有“躓”的放置,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濕氣,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但我們一般所通稱的“石柱礅”即包括以上兩者。
柱墩石的承重功能
柱墩石修建在柱子下面,承接柱子以上的重量,要選擇堅硬的青石或者花崗巖才可以。
柱礎的抗震功能
梁思成曾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對中因木構古建筑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指出柱根。與礎石之間能產生隔震效果。
柱礎的防潮功能
古人很早就發現石頭不怕潮濕,能起到隔潮的作用。使用石頭來作為柱礎,能達到隔絕地基的潮氣,防止木柱受潮腐爛的目的。一般來說,各地區的柱礎都會根據該地區的氣候特性而采取不同的防潮處理手法:南方多雨和氣候潮濕,一般將屋檐下面以及天井四周的柱礎做得比較高,有的看上去有相當于一半的柱子高度,北方氣候干旱少雨,柱礎沒有做高的必要,一般處理得比較低。還有一種在石礎項面與木柱子底面之間加“躓”來隔潮的做法,就是在木柱的底面與石礎頂面之間放置一塊木紋是水平向的木板。盡管它是木質的,但由于木紋為橫向,能夠起到防止水分垂直向上的毛細吸管作用,因此這樣的木躓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隔潮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久遠,木躓需要更換。“質”除了木質,還有銅質,但較為少見。
從石雕柱礎石圖片來看,這種古建筑柱墩雕刻造型,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埋于基面以下的,為了承受柱的荷載,防止柱子下沉;一種是基面以上的,是為了隔絕地面的水汽,防止柱腳受潮腐蝕,起了一個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