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鏡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們引喻出許多社會功能,成為古人墓葬的隨葬品。由于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壓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的銅鏡同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
銅鏡成為「花好月圓」的象征,「破鏡重圓」的故事就是的說明。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也象征愛情婚姻的美滿。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用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妝之一,如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葡萄鏡等。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情。
1959年,在日本福岡縣飯冢市立巖堀田的甕棺墓出土了一面漢鏡,其銘文與西漢時期的銘文鏡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樂毋事,常得,美人會,芋瑟侍,賈市程,萬物平,老復丁,死復生,醉不知,酲旦星(醒)」。另外,1978年11月,在席巴爾甘(Sibrkand)貴霜早期三號墓中,也出土了銘文基本相同的漢代銅鏡,這是漢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的又一證據。
清末民初的學者羅振玉在《古鏡圖錄》中形容銅鏡:「古刻劃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莫鏡若也?!构陪~鏡隨歷史社會的發展而各有不同美態,形態、紋飾、銘文、內蘊、技藝等,各具特色,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紹。
蟠螭紋是一種變體的龍紋,形態多為盤曲糾結,穿插纏繞。此鏡為三弦鈕,云雷地紋。鈕座外為寬凹面帶環,內飾一人與三龍紋,人作奔跑狀,龍作回首形,一龍腦后有角,有學者研究認為此紋飾是表現古代「劉累訓龍」的故事(見《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特的戰國龍紋鏡》孫克讓)。且龍分公母,有角的龍為雄龍,無角龍為雌龍;主紋飾為三龍間以折疊菱格,三龍紋繁復夸張,龍口大張,露利齒,線條飽滿富于彈性。素卷緣。此鏡內區紋飾,目前尚未見于著錄。
此鏡為圓鈕,連珠紋鈕座,兩周凸弦紋帶和素平緣之間是兩周銘文帶,內圈的銘文為:「內請(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楊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4字,外圈銘文為:「潔精白而事君,怨污歡之弇明,彼玄錫之流澤,恐疏遠而日忘,懷糜美之窮暟,外承歡之可說(悅),慕窈窕之靈景(影),愿永思而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