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真假編輯 假冒的漢白玉不在少數,我們該如何辨別真偽呢?其實只需一道光芒和三字口訣。一道光芒就是普通的燈光或者陽光,是不是漢白玉,這是重要的手法。而三字口訣,正是“漢”、“白”、“玉”這三個字。“玉”字說出了漢白玉的特性,其實漢白玉并不是玉,而是大理石的一種,之所以以玉命名,是因為它瑩潤有光澤,薄的地方都能透過光。“白”字指的是它的白要夠耀眼,夠閃亮,對著陽光一轉,能達到滿眼金星的效果。而重要的是這個“漢”字。但這個“漢”竟然是個錯別字。漢白玉的“漢”,原本應該是出汗的“汗”。“汗”字代表了漢白玉鮮為人知的一個特征:真正的漢白玉,并不是潔白無瑕的,而是隱含著淺淺的紋路,就像是出汗的印記一樣。用這三條標準,在大晴天,有心人在故宮里走走看看,就會發現符合這些標準的古建,可謂少之又少。 [1]
當前科技發達了,有些所謂的漢白玉也符合上述三條標準,但它們也是,因為它們是用石粉壓制出來的。那又該如何鑒別呢?漢白玉的缺陷是的有利。觀察漢白玉的雕刻,就會發現一個特點:不論是獅子、華表,還是望柱或欄桿,無論多么精美,都從來不會出現鏤空的紋飾。這并非漢白玉的雕刻師傅技不如人,而是由于其自身缺陷造成的。
漢白玉雕刻2 漢白玉雖質地較為堅硬,但卻脆弱易碎,所以漢白玉的雕刻,有一個學名叫“棒槌形”。比如要雕一個舉著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像,如果是木雕或泥塑,這刀和身體肯定是分開的。要是用漢白玉來雕,這刀柄一定要和身體緊貼,不讓雕刻薄了的漢白玉吃勁。由此,整個人像個棒槌一樣,中間就沒有縫隙了。如今,市場上不少商家做出的漢白玉雕像用的都是石粉壓制而成的材料,或者是用偏軟的石頭雕成的,冒充漢白玉。這類材質的石料沒有了漢白玉的致命弱點,因此能做出各種復雜的鏤空造型。但就是這些畫蛇添足的把戲,恰恰成了為明顯的破綻
漢白玉石欄桿是以石材為原材料制作的比較有優勢的一種石材欄桿,尤其是在故宮和一些古建建筑中被大量應用。漢白玉之所以被大量應用在故宮以及古建筑中,主要是由它石材的顏色以及特性決定的。漢白玉顏色潔白,硬度較高是一種比較名貴的石材。
乾隆孝粉玉碗的來歷,
其中有一段故事:乃是乾隆皇帝他母親當時生病,經過御醫研發中配合玉器使用才能達到較。為此乾隆皇帝連夜命令工匠趕制出玉碗-玉蝶-玉杯-玉瓶等。史料記載:當時乾隆命人制造材質是漢白玉的,有花紋的,也有八卦紋的實用器,共64套,除了給母親外,還賞賜給個別當朝大臣。但是由于上的歷史,使得這些套件都不完整,有些隨著官員過世,埋入土中。分散到了民間。后期被后人譽為“乾隆孝粉”。
漢白玉雖質地較為堅硬,但卻脆弱易碎,所以漢白玉雕刻的藝術品極其稀罕。因為能稱得上藝術品的,都用較的漢白玉,因為只有用較漢白玉才可以上數千萬年不風化,次料,普通漢白玉則不同,風化年限較早,長的幾十年,短的幾年,有的甚至當年就風化,還有的剛幾年就存在石層石線開裂現象。此件漢白玉碗,即選用漢白玉制成,材質十分精美,用燈光打照,整體十分通透,有玉質光感,碗內外部均暗刻花紋,整幅畫面繁而不亂,卻顯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給人一種新鮮、活潑、清新的感覺。底部刻有篆書,上書“乾隆年制”。其工藝十分復雜,就算在宮廷也是稀有之物,收藏價值,溫潤的玉材均不作任何人為沁色,規整的器形端莊雅致,充分體現了乾隆時期的審美趣味,是當時漢白玉碗的杰作。且流傳有序,堪稱,更應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