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康熙年制款識,一般是表示在瓷器的底部,會寫上皇帝的年號,那個就相當于現在的廠家和上產日期,而大清康熙年制款識,就是康熙年間生產的東西的標識。那么,大清康熙年制款識如何辨真偽?
現在社會傳很多關于康熙年間的瓷器,其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個字,一般都是刻上去的,康熙年間的,一般分為官窯和民窯兩種。官窯的不惜重金,只求漂亮,民窯則自由活潑一些,不受宮廷的限制。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廢除了一項東西,叫做“匠籍”,這個就是說原先,你是燒瓷器的工匠,就只能做這個,不準做其他的,廢除之后,工匠人就可以種地,能夠吃飽飯了,就有時間去研究燒制陶瓷的工藝,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加快了陶瓷工藝的發展。康熙年間,陶瓷工藝鼎盛時期是中期,中期的陶瓷更加通透,厚薄適中,加入了很多新材料,燒制出的陶瓷顏色更加鮮艷,細節更細致,花色更多。
由于燒制的陶瓷制品變多,工藝變好,所以至今存在的,有“大清康熙年制”款識的陶瓷產品不在少數,除了在博物館展出的一些意外,民間也有很多收藏家手中有一些。其實有些陶瓷底部也不是這六個字,寫的更詳細一些,寫到是康熙多少年制造的,還有的寫到是哪個地方制造的,還有的是各州各府制造的,要寫上州府名稱,有的甚至要寫州府領導的名字上去。
因此,我們在辨別真偽時,可從其字樣出發分析。一般來說,康熙時期落款為“康熙御制”四字楷書,加雙方框。雍正時期的款識也有兩種方式,一為仿宋體,一為楷書體,均由四字組成外加雙方框,仿宋體是“雍正年制”,楷書體是“雍正御制”。乾隆的款識只有“乾隆年制”四字雙方框形一種,乾隆有藍料也有褐色料款。
康熙時青花器物比較多,所使用的青料是明末開始用的國產珠明料,翠藍色,青翠艷麗,色調明快,這種青花可以渲染出深淺不同的多種層次色彩,適宜于表達各種花紋圖案,而且立體感較強,特別適宜繪畫山水,人物,同行稱贊康熙朝青花為“青花五彩”。
清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
直徑 11 cm
藍料雙方框「康熙御制」宋體款
2019-11-27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以5500萬起拍,7500萬落錘,含傭金8720萬港幣成交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長的皇帝,他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十六歲時殺鰲拜,開始實際掌權。他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并開啟了“康乾盛世”。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評價康熙,我覺得他是一個偉大的皇帝。這件康熙青花枯枝寒雀紋梅瓶畫風奇特,雀鳥白眼看人。我是在一個古玩店里偶然看到它的。一進屋,我就看見店里架子上擺了很多東西,但這個青花梅瓶擺在角落里一個不起眼的位置,這表明店主對它沒認識。我拿起來一看,是康熙晚期的一個梅瓶,畫的是枯枝花鳥,非常精彩。故宮博物院有一個類似的,很小,題有“雍正年制”四字款;這件是康熙的,尺寸很大。店主不懂這個瓶子,他可能認為這種稀稀拉拉的畫法是晚清民國的,所以開價很低,我就跟他討價還價,以很低的價錢買了,算是“撿了個漏兒”。
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以康熙中期青花瓷器為。怎么能斷定這件青花梅瓶是康熙時期的?我依據的是青花上的畫風:梅瓶上的鳥是翻著白眼的,樣子跟“八大山人”朱耷所畫的一模一樣。朱耷是明末清初的畫家,他是明室后裔,出身,明亡清興,他內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對社會不滿,并在他的繪畫當中表達了這種情緒,主要反映在所畫動物的眼睛上,比如他畫的鹿、魚、鳥,都是翻白眼的。朱耷還有個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他長期生活在江西景德鎮。我們看到這樣一件枯枝花鳥梅瓶,能夠想象在清初的時候,在康熙那樣一個時代,文人是怎樣看待當時的社會并如何逐漸接受的,因為朱耷跨越了當時的新、舊兩個時代。所以說,了解一件文物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