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康熙御窯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繼承了明代景德鎮瓷業的優良傳統,無論從胎質、釉彩,還是造型、紋飾等方面都追求精益求精,釉面光滑細膩,胎土淘練精細,胎釉結合好,器形多樣而雄渾,整體表現出了規矩、挺拔、大氣和豪放的特色。清代康熙御窯瓷器代表了清代陶瓷生產工巧之技的特點,華貴絢爛,匠心韻。五彩、釉下彩、青花釉、琺瑯彩、粉彩、顏色釉、斗彩爭相并映。康乾盛世,器物無一不昭顯著帝國的物富民豐,工巧技藝,繁華絢麗的盛世風華。
彩瓷,即帶有彩繪裝飾的瓷器,包括釉上彩、釉下彩以及釉上和釉下相結合的斗彩。此部分主要介紹釉上彩及斗彩。釉上彩,顧名思義,彩在釉之上,即在已經燒成的瓷器的釉面上用各種彩料進行描繪,然后再入彩爐低溫烘烤而成的彩色品種。清代釉上彩瓷和斗彩瓷在明代工藝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和創新。
康熙時期,景德鎮御窯廠燒制了大批精美的彩瓷,既有延續明代傳統的品種,如五彩、素三彩、斗彩等,也有新創燒的品種,如粉彩、琺瑯彩。康熙朝彩瓷以濃烈、明快而富于節奏的色彩給人以很大的沖擊力,呈現出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時代審美風尚。
清初期,經歷順治時期的過度,到康熙年間中央政權已經穩定,社會經濟恢復發展,逐漸呈現出全面繁榮景象。清為了安撫民心,出臺了很多新政策,尤其是廢除了明代以來的“匠籍”制度,相對的減輕了對農民和手工業工匠的約束。
康熙中期開放海禁,貿易瓷器和國內所需日用瓷器的大量生產,使得景德鎮的官窯和民窯的興旺,而且官窯、民窯的互相促進,技術迅速提高,品種不斷創新。步當朝的青花、絢麗多姿的五彩、刻意求真的仿古瓷以及嶄露頭角的粉彩和琺瑯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