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泡石的沉積作用形成或由蛇紋巖蝕變而成的。
海泡石本身是無害的,但是由于海泡石礦是由蛇紋巖蝕變而來,而蛇紋巖又是石棉的主要成分,因此很難將海泡石與石棉分離,一般的海泡石都會含有少量的石棉成分,比例大約在5%~30%左右。海泡石主要被用來制作煙斗。中國江西樂平、湖南瀏陽等地有產出。江西樂平牯牛嶺是我國海泡石的發現地。海泡石粘土的地質調查始于章人駿,1947年,他依據化學分析及脫色效果將“耐火白土”定名為海泡石,并討論了礦床的成因。
海泡泥的主要原料是海泡石粉,它是、、無味、無石棉、無放射性元素的一種水合鎂硅酸鹽粘土礦物,具有非金屬礦物中大的比表面積(高可達900m2/g)和特的內容孔道結構,是公認的吸附能力強的粘土礦物。
海泡石的物理性質如下:
(1)外觀:顏色多變,有白色、淺黃、淺灰、黑綠,條呈白色,不透明,觸感光滑且粘舌。
(2)硬度:2-2.5
(3)比重:1-2.3
(4)耐高溫:在350度的高溫下,結構不發生變化,耐高溫性能達1500-1700度
(5)吸咐性:吸收大于自身重量150%的水
(6)吸水率:160~200%。
(7)飽和鹽水吸附率:180一260%。
(8)熱穩定性:1300度失濕存水,沸石水;
200~600度失結品水,結構無太人變化;
600~700度失結構水;
820度生成新相一頑火石。
(9)相轉變:20一80MPa,22~76小時;500度以上,600度以下為蒙脫石一綠泥石混合物。
(10)懸浮性:海泡石易分散于水或其它強中等的極性溶劑里并形成網絡,且幾乎不受電解質的影響。
(11)溶液酸堿性:海泡石w=10%懸浮液pH值約為9。
在其結構單元中,硅氧四面體與鎂氧八面體相互交替,具有層狀和鏈狀的過渡特征。海泡石具有特的理化性能,它的比表面積高(可達800-900m/g)、孔隙率大,擁有很強的吸附與催化能力。
海泡石的應用領域也十分廣泛,而經過提純、超細加工、改性等一系列處理的海泡石,可作為吸附劑、凈化劑、除臭劑、補強劑、懸浮劑、觸變劑、填充劑等應用于水處理、催化、橡膠、涂料、化肥、飼料等工業方面。除此之外,海泡石較好的抗鹽性能和耐高溫性能使其作為鉆井泥漿原料應用于石油鉆井、地熱鉆井等方面。
海泡石礦物纖維在一些領域的要求如下:
脫色率≥ 造漿率>4m3/ t 分散性快是石棉3倍熔點為1650℃,粘度30-40s,能自然分解不產生污染,是國家大力提倡的無石棉計劃第二點在國外已全部應用,有綠色礦物纖維的稱號。
其成因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熱液型,另一種為沉積型。前者的礦物成分,以海泡石為主,含量可達80- 90%以上,其次可含有少量的石英、白云石、方解石、蛋白石、云母、滑石等。這種類型的海泡石礦,因規模小,大多數達不到開采價值。沉積型海泡石粘土,礦物組成較復雜,海泡石含量在30~9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