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國菜肴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肴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肴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第五,食醫結合.我國的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秋晚上,一張圓圓的木頭桌子放到院子中央,在天上的一輪圓月的清輝下,我們全家就圍坐在圓桌旁吃月餅了。一家幾口人,買來的月餅一人分不到一塊。爺爺就用刀子,切成幾個小塊兒。爺爺疼我,給我一大半兒,他吃一小半兒。那時的月餅真香啊!餡里有冰糖、桂花、青絲、紅絲、核桃仁······五顏六色,好看,很甜,真的好吃極了!全家都吃得很慢,一點渣兒都舍不得掉在地上。那可真個是名副其實的品嘗呀。節日里,吃上這么好的點心,心情怎會不透著歡喜呢?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那天的月亮,就是格外的皎潔,格外地明亮。舉頭望明月,那清亮的月光仿佛水銀一般,瀉到院子里,瀉到賞月的每個人的身上、臉上。那情調實在溫馨,那情調實在愜意。一年一度的團圓節,留下了多少珍貴的記憶呀。
這是我沒出息的一次表演,此后母親和哥姐嘲笑了我很久,直到現在說起來我似乎還是被人抓住把柄抬不起頭來。因為那僅有的兩個月餅是父親開會帶回來的,父親一口沒舍得吃,我不但占了一個,而且把本應該屬于父母的那一份也盡歸了我。
如今,我對月餅早已失去了貪婪的興趣,而且這幾年也沒有認真的吃上一口,但是我卻忘了,父母寄情的不僅僅是那一口月餅的滋味,更是那滋味承載的更多的回味,所以,我應該感謝老婆,謝謝她得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