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能上講,DisplayPort1.1大支持10.8Gb/S的傳輸帶寬,而新的HDMI1.3標準也僅能支持10.2G/s的帶寬;另外,DisplayPort is playPort可支持WQXGA+(2560×1600)、QXGA(2048×1536)等分辨率及30/36bit(每原色10/12bit)的色深,1920×1200分辨率的色彩支持到了120/24Bit,的帶寬和分辨率完全足以適應顯示設備的發展。
DisplayPort問世之初,它可提供的帶寬就高達10.8Gb/s。即便新發布的HDMI1.3所提供的帶寬(10.2Gb/s)也稍遜于DisplayPort1.0。DisplayPort可支持WQXGA+(2560×1600)、QXGA(2048×1536)等分辨率及30/36bit(每原色10/12bit)的色深,充足的帶寬了今后大尺寸顯示設備對更高分辨率的需求。
和HDMI一樣,DisplayPort也允許音頻與視頻信號共用一條線纜傳輸,支持多種數字音頻。但比HDMI更的是,DisplayPort在一條線纜上還可實現更多的功能。在四條主傳輸通道之外,DisplayPort還提供了一條功能強大的輔助通道。該輔助通道的傳輸帶寬為1Mbps,高延遲僅為500μs,可以直接作為語音、視頻等低帶寬數據的傳輸通道,另外也可用于無延遲的游戲控制。可見,DisplayPort可以實現對周邊設備大程度的整合、控制。
DisplayPort的外接型接頭有兩種:一種是標準型,類似USB、HDMI等接頭;另一種是低矮型,主要針對連接面積有限的應用,比如超薄筆記型電腦。兩種接頭的長外接距離都可以達到15米,傳輸距離要強于HDMI接口,并且接頭和接線的相關規格已為日后升級做好了準備,即便未來DisplayPort采用新的2X速率標準(21.6Gbps),接頭和接線也不必重新進行設計。
除實現設備與設備之間的連接外,DisplayPort還可用作設備內部的接口,甚至是芯片與芯片之間的數據接口。比如,DisplayPort就“圖謀”取代LCD中液晶面板與驅動電路板之間主流接口——LVDS(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低壓差分信號)接口的位置。DisplayPort的內接型接頭僅有26.3mm寬、1.1mm高,比LVDS接口小30%,但傳輸率卻是LVDS的3.8倍。
HDMI先是面向CRT而制定的規格,無論是HDMI還是其“孿生兄弟”UDI(實質是去掉HDMI的音頻傳輸功能),兩者都繼承了DVI的核心技術TMDS,從本質上來說仍然是DVI的擴展。DVI、HDMI、UDI的視頻內容都以即時、專線方式進行傳輸,這可以視頻流量大時不會發生堵塞的現象。而DisplayPort一開始則面向液晶顯示器開發,采用“Micro-Packet Architecture(微封包架構)”傳輸架構,視頻內容以封包方式傳送,這一點同DVI、HDMI等視頻傳輸技術有著明顯區別。也就是說,HDMI的出現取代了模擬信號視頻,而DisplayPort的出現則取代的是DVI和VGA接口。
DisplayPort定義了兩種接頭,全尺寸(FullSize)和迷你(Mini)。兩種接頭都有20針,但迷你接頭的寬度大約是全尺寸的一半,它們的尺寸分別為7.5mmx4.5mm與16mmx4.8mm。建立完整鏈路需要5個同軸對、3個單端信號,以及電源與地線。DisplayPort本身的可擴展性允許在更少導線的情況下建立低帶寬的DisplayPort鏈接,但是很少有人這么做,因為這有可能給終端用戶帶來令人困惑的兼容性問題。
DP接口是目前主流的計算機顯示器接口之一,用于將計算機產生的數字視頻信號傳輸到顯示器上顯示。DP接口支持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的顯示,包括4K、5K、甚至8K分辨率,以及高達240Hz的刷新率,適用于計算機和游戲顯示器。
DP接口作為一種數字接口,廣泛用于現代計算機、顯卡、顯示器和其他數字設備之間的視頻和音頻傳輸,支持高分辨率、高刷新率和多顯示器配置。一些消費電子設備,如電視、顯示器和監視器,也可以使用DP接口作為視頻和音頻輸入選項,以便與其他數字設備進行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