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紋樣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畫工卻與康熙時期真品有較大差距。
作為吉祥紋樣在古代瓷器上多見,從元明清瓷器紋飾斷代與辨偽上來講,元代瓷器繪畫鹿紋的不太多,但是繪畫比較生動,整個鹿身用筆觸渲染,整體一色,鹿身的肌肉明暗靠畫筆間的留白體現。
鹿紋在明代瓷器上繪畫逐漸增多,特別是明代晚期官窯有百鹿尊,民窯常常繪畫喜鹿封侯等紋飾,都有著比較吉祥的寓意。
明代的鹿紋繪畫線條粗獷,鹿身渲染多為同一色平涂,鹿身的絨毛繪畫簡單,大多用筆觸點出小點,代表身上絨毛。
清代的鹿紋繪畫,無論形態還是鹿身絨毛渲染,看上去都比較寫實,更加接近人們對鹿的認同,下面的圖片是康熙與乾隆時期的鹿紋,看上去繪畫都是一絲不茍,面面俱到。
定窯口與產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窯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景德鎮窯、定窯、均窯、官窯、哥窯、汝窯、建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百花齊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窯口的鑒別,應從釉色、胎質、造型、制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除江西是產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窯口,如福建德化窯、漳州平和窯、云南建水、玉溪窯、浙江江山窯等、廣東汕頭窯、揭陽窯等。這些地方瓷窯胎釉原料、工藝技術、窯爐結構及裝飾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面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
明清以后,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胎釉、用料、制作工藝、燒造方法等都有所區別,但造型、裝飾手法、圖案題材內容等總體時代特征還是基本一致的。在裝飾風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鎮窯的影響。在辨別窯口產地時,還要注意到各個窯口之間互相借鑒、影響、模仿及其傳承關系。
除了傳統的以產地命名窯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來命名,如崔(國懋)公窯、周(丹泉)窯、年(希堯)窯、唐(英)窯等。還有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乾隆窯等。既有官窯和民窯、瓷窯和陶窯之分別,還存在官搭民燒或瓷陶混燒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并予以認真判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