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脊兩端位置,安砌著燒制品的龍頭嘴唇含著正脊,此物稱正吻。正吻以安砌的份計算。正吻定額以其高度安砌規格(高在60cm以下、100cm以下、100cm以上)及其數量設項,正吻按其安砌規格及其數量計算,套用其相應定額項目。某些建筑的正吻常改為“正脊獸”,正脊獸也稱“望獸”,俗稱“帶獸”,其形象與垂獸相同,放置時應將獸的嘴朝外放。
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為了便于清除雨水與積雪,多采用坡屋頂的形式,常見的有前后呈人字形的兩面坡,向四面傾斜的四面坡,以及六角、八角、圓形的攢尖頂等幾種式樣。在屋頂上兩個坡面相交就產生了屋脊,數條屋脊相交就形成一個的節點。其中前后兩個坡面相交的屋脊因為與房屋正面平行,所以稱為”正脊”,正脊兩端與其他屋脊相交的節點稱為“正吻”。
龍吻-龍紋造型,四爪騰空,尾部上翹,張口吞脊,背負寶劍,這便是"大吻"。 大吻是由古代建筑上的鴟(chi)尾演變而來的。因其安置在建筑的正脊上又稱"正吻"。形似龍而稱"龍吻"。走獸-檐角上垂獸和仙人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
到了清朝,吻不斷發展,技藝越來越,接吻是水性的,是用來避火的邪物,龍形吞脊獸吻,吻,又叫舔尾吻,龍形吞脊獸,是老九,嘴闊嘴糙,一生善吞,吻早出現在漢代,吻,從建筑角度看,吻,又稱正吻大吻,是明清建筑主脊兩端的裝飾構件。
正吻為官式叫法,民間叫螭(chī)吻或鴟(chī)吻,俗稱吞脊獸。傳說中,螭吻是魚和龍的結合體,龍生九子之一。它龍頭魚身,為水之精,能避火防災。建筑中將其放置于正脊兩端,口吞正脊,吞脊獸之說由此而來。除了取避火防災寓意外,正吻也是古代建筑屋面中體量大的琉璃構件。
琉璃吻獸在建筑上還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頂兩坡的交匯點,雨水從交匯點的縫隙容易滲入,吻獸在此起到嚴密封固瓦壟,使脊壟既穩固又不滲水。為了防止各斜脊瓦件的下滑,使用了釘子把它們釘到大木結構上,又為避免釘孔漏雨,便加蓋釘帽,古代匠師巧妙地把釘帽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各斜向屋脊的吻獸。吻獸類的裝飾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