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具生產過程中有哪些特點、工藝方法和要求?
(1)、模具生產的特點
模具生產制造技術集中了機械加工的很多技術,有機電結合加工,也離不開鉗工手工操作。
① 模具生產方式的選擇
a) 零件批量小的模具生產,采用單件及配制的方式。
b) 零件件批量較大,采用成套性生產。
c) 如果同一種零件件制品需多個模具完成,加工和調整模具時應保持前后的連續性。
② 模具制造的特點:
a) 同一工序的加工內容較多,故生產效率較低。
b) 要求工人的技術等級較高。
c) 模具某些工作部分的尺寸及位置,經過試驗后來確定。
d) 裝配后遠均需試模、調整及修模。
e) 模具生產周期一般較長,成本較高。
f) 模具生產是典型的單件生產,故生產工藝、管理方式、制造工藝都具有特的規律性和性。
(2)、模具生產的步驟:
① 模具圖樣設計 包括模具總裝圖、零件圖。
② 制訂工藝規程 即 制訂出整個模具或零部件的加工工藝及操作方法,填寫工藝卡。
③ 零部件的生產 即按工藝卡上制訂的工藝加工零部件。
④ 裝配。
⑤ 試模與調整 在壓力機上邊試邊調整,校正,直到生產出合格的零件。
⑥ 檢驗和包裝 檢驗外觀,打好刻記,將試出的另件制品隨同模具一起打包。
(3)、模具加工的工藝方法:
① 鑄造加工 鋅合金鑄造,低熔點合意鑄造,鈹銅合意鑄造及合成樹脂澆注。
② 切削加工 普通機床加工,仿形銑加工,成形磨加工雕刻,數控機床加工。
③ 特種加工 電加工(電火花,線切割,電解)腐蝕加工超聲波加工。
④ 粗加工 以去除大部分余量為目的。
⑤ 精加工 使工件達到較高的加工精度及表面質量。
⑥ 整修加工 拋光、導柱 、導套的研磨。
(4)、模具制造過程的基本要求
① 加工質量。
② 制造周期。
③ 較低的成本。
④ 提高工藝水平。
⑤ 良好的工作條件。
塑模具加工是用cnc完成。
工件在加工中心上經一次裝夾后,數字控制系統能控制機床按不同工序,自動選擇和更換,自動改變機床主軸轉速、進給量和相對工件的運動軌跡及其他機能,依次完成工件幾個面上多工序的加工。并且有多種換刀或選刀功能,從而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是指主軸軸線與工作臺垂直設置的加工中心,主要適用于加工板類、盤類、模具及小型殼體類復雜零件。立式加工中心能完成銑、鏜削、鉆削、攻螺紋和用切削螺紋等工序。立式加工中心少是三軸二聯動,一般可實現三軸三聯動。有的可進行五軸、六軸控制。立式加工中心立柱高度是有限的,對箱體類工件加工范圍要減少,這是立式加工中心的缺點。但立式加工中心工件裝夾、定位方便;刃具運動軌跡易觀察,調試程序檢查測量方便,可及時發現問題,進行停機處理或修改;冷卻條件易建立,切削液能直接到達和加工表面;三個坐標軸與笛卡兒坐標系吻合,感覺直觀與圖樣視角一致,切屑易排除和掉落,避免劃傷加工過的表面。與相應的臥式加工中心相比,結構簡單,占地面積較小,價格較低。
塑化壓力:(背壓)采用螺桿式注射機時,螺桿頂部熔料在螺桿轉動后退時所受到的壓力稱為塑化壓力,亦稱背壓。這種壓力的大小是可以通過液壓系統中的溢流閥來調整的。在注射中,塑化壓力的大小是隨螺桿的設計、制品質量的要求以及塑料的種類不同而需要改變的,如果說這些情況和螺桿的轉速都不變,則增加塑化壓力會加強剪切作用,即會提高熔體的溫度,但會減小塑化的效率,增大逆流和漏流,增加驅動功率。
影響熔體填充壓力的因素很多,概括起來有3類:⑴材料因素,如塑料的類型、粘度等;⑵結構性因素,如澆注系統的類型、數目和位置,模具的型腔形狀以及制品的厚度等;⑶成型的工藝要素。
注塑時間要遠遠低于冷卻時間,大約為冷卻時間的1/10~1/15,這個規律可以作為預測塑件全部成型時間的依據。在作模流分析時,只有當熔體完全是由螺桿旋轉推動注滿型腔的情況下,分析結果中的注塑時間才等于工藝條件中設定的注塑時間。如果在型腔充滿前發生螺桿的保壓切換,那么分析結果將大于工藝條件的設定。
注塑溫度是影響注塑壓力的重要因素。注塑機料筒有5~6個加熱段,每種原料都有其合適的加工溫度(詳細的加工溫度可以參閱材料供應商提供的數據)。注塑溫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太低,熔料塑化不良,影響成型件的質量,增加工藝難度;溫度太高,原料容易分解。在實際的注塑成型過程中,注塑溫度往往比料筒溫度高,高出的數值與注塑速率和材料的性能有關,高可達30℃。這是由于熔料通過注料口時受到剪切而產生很高的熱量造成的。在作模流分析時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補償這種差值,一種是設法測量熔料對空注塑時的溫度,另一種是建模時將射嘴也包含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