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短距離的飛行,如美洲大蠊等。夏天晚上開窗往往會有蜚蠊飛室,這成為居室遭受蜚蠊危害的一種途徑。
傳播疾病的途徑
蜚蠊之所以為主要的衛生害蟲和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與其取食的習性和活動的行為有密切的關系。蜚蠊在活動取食的過程中不斷嘔吐,并出褐色稀薄糞便,這種褐色糞便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身體各部分也帶有大量病原物或寄生蟲卵,對其所到之處造成嚴重污染,成為傳病的媒介,尤其在醫院等病人集中的場所,危險性更大。蜚蠊常在骯臟的陰暗角落里活動,白天隱伏,不易被發現,晚上出來覓食、求偶、交配,白天很難見到,給防治帶來了很大困難。
分布在中國的鼠類多達100余種,從形態到生活習性相互差別很大居民區、森林、草原、農田、荒漠等均有鼠類棲息。不過,在居民區里典型的家棲性鼠類只有3種,即褐家鼠、小家鼠和黃胸鼠,此外,偶爾進入居民區的多為體型較小的野鼠和屬于食蟲目的小型獸類。根據目前情況,由有害生物防制員負責治理的,主要是居民區及其周圍的鼠類尤以家鼠為。故下面以家鼠為代表,簡單介紹其主要習性。
家鼠本為食植性動物,但棲息在居民區及附近地區的也取食動物性食料,尤其是褐家鼠。人的各類食物、動物飼料,以至垃圾、糞便,均可成為鼠類的營養來源。有時甚至捕食小雞、魚蝦,盜食雞蛋。家鼠食量較大,日均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1/5或1/10。食物的營養價值越低,食量相應增大。家鼠覓食主動、頻繁,治理時應抓住這一薄弱環節。野鼠食性較單純,以當地植物為主,取決于當地條件。這些鼠類能夠繁衍至今,正是因為適應了本地的生活環境。為防一時短缺,有的鼠種存糧;為求安全,有的鼠種將食物拖入洞內或隱蔽處后方才進食。但家鼠較少在洞內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