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湖帆工山水,亦擅松、竹、芙蕖。初從清初“四王”入手,繼對明末董其昌下過一番工夫,后深受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大家影響,畫風不變,然骨法用筆,漸趨凝重。其畫風秀麗豐腴,清雋雅逸,設色深具煙云飄渺,泉石洗蕩之致。吳湖帆山水畫有特色,當他揮毫時,先用一枝大筆,灑水紙上,稍干之后,再用普通筆蘸著淡墨,略加渲染,一經裝裱,觀之似云嵐出岫延綿,妙絕不可方物。有時畫鳥、畫牛,更以稀見為貴。有一幅《五牛圖》長卷,?;蜓龌蚋蚧仡櫥蛘?,非常得勢。線條又復剛柔相濟,確是精構而成。
沿革 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裱工有范曄、徐愛、巢尚之等人。
中國書畫裝裱的對象,可概括為軸、卷、冊類,這些按照畫件形體規定的式樣即為裝裱形制。而每一類中不同的裝裱式樣又稱品式或裝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還有相對立的裝裱形式,如軸類之對聯、屏條等。另外,尚有暫不歸類的橫披、鏡心等。
書畫裝裱的歷史雖長,但留下來的文字記載并不多,據現存文書,早記載裝裱史料的當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其中提及: " 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 "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漢書》作者,史學家范曄,是我國裝裱史上早期的裝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王行直裝褫,楮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足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其時,日本國奈良朝使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在異國生根,開花,結果。五代時,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設立畫院,裝裱家列入官職,成為文思院六種待招之一。的倡導下,在書畫家,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終于形成了的 " 宣和裱 " 的格式。這標志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遂傳入民間,特別在明,清五間,裝裱技藝成為設店裱畫的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后出現了許多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
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需要書畫者用心外,一般還需要對作品進行裝裱。如果書畫裝裱的非常好是可以給書畫本身加分的,因此的書畫靠裝裱,這一點說的非常對。有很多藝術家能夠寫出非常好的字,也可以畫出的作品,但是卻不會自己裝裱書畫,還要求助別人。而當別人在對書畫裝裱時,還擔心自己的畫作被弄壞。
傳統書畫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流傳至今的書畫更是傳承著中華的文化神韻、彰顯著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這些的書畫又是十分珍貴且非常脆弱的文物,很容易受到蟲蝕咬、腐朽發霉、脆裂碳化等“病癥”的侵蝕。正是得益于修復人員的高超技藝,傷痕累累的書畫才得以延命,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