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在論述傳統(tǒng)園林中如何置石,及景石與植物的配置關系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討。然而在為廣大市民提供游憩、休閑的南亞熱帶城市公園中,如何根據(jù)景石紋理、質地、顏色等特點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以充分發(fā)揮各造景要素在景觀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則甚少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對廣州的公園景石與植物配置情況的調(diào)查和總結,希望為廣州乃至華南地區(qū)日后的植物造景研究,尤其是在景石與植物配置方面提供一些借鑒。
除與植物相配置以外,景石往往還會與亭、橋、粉墻等園林建筑相結合,來展現(xiàn)古典園林的韻味。廣州的公園內(nèi)的太湖石多呈灰白色,因而為了彰顯其淡雅之美,配置于太湖石周圍的植物的顏色以綠色居多。作為孤賞石,太湖石周圍多配植草本植物,如文殊蘭+蜘蛛蘭+腎蕨+沿階草。而置于道路旁邊的太湖石,為了打破單調(diào),常采用喬-灌-草的配置模式,如鳳凰木-散尾葵-孔雀竹芋+金葉假連翹。在公園的中國古典式小庭院內(nèi),太湖石旁多采用喬-灌-草的配植模式,如在漏窗粉墻前配置佛肚竹-細棕竹-葉蘭+沿階草。因此,太湖石與小型的竹類植物、棕竹、一葉蘭、腎蕨、沿階草等相配置,不僅能很好地展現(xiàn)太湖石的典雅之美,也能營造出清新、自然、優(yōu)雅的環(huán)境。
假山在設計的時候,一般采用深遠法和高遠法這兩種基本的方法。 所謂的深遠法就是要求主峰要放置在假山的中部,靠左或者是靠右都可以。客體放在前面,主體和側體一個在個在后,由于客體體積小于主體,所以非但不會遮擋住主體反而會襯托出主體來。襯體放在在后面。這樣整個假山就形成了一種中、大、小的層次關系,加強了整個假山的前后關系,增加了它的“深度”。而高遠法則與深遠法不同。假山主體要排在假山的前面,左右都可以。如果主體在左面,那么客體就放在右邊(主體在右,則客體在左),形成遙相呼應的感覺。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欲擒故縱的引起人的好奇心,想要靠近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