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顏色黃銅色廠址保定市曲陽縣材質玻璃鋼,鑄銅
古代名醫雕像有著深厚的醫學文化氣息,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偉大貢獻,其中華佗雕像展現了他不屈的精神,就像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讓人們倍感溫馨。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并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醫術的醫師。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精于望色,通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被尊為醫祖。扁鵲雕像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事跡,從古至今激勵著無數后人,尤其是那些志于醫學的學子們,他們以扁鵲為榜樣,立志要傳承和發揚中醫的精髓,為更多人帶來健康與希望。

古代名醫雕像彰顯了中國古代醫學家及藥學家的崇高風范,其中的孫思邈雕像仙風道骨,盡顯救治眾生的神態,他原本是京兆華原人,唐代醫學家,中醫醫德規范和大醫精誠的制定人。孫思邈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學習醫學知識。青年時期開始行醫于鄉里,其提倡并踐行以“大醫精誠”之醫德對待患者,不管貧富老幼、怨親善友,都一視同仁,無論風雨寒暑,饑渴疲勞,都求之必應,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深為群眾崇敬。

在古代名醫雕像中,有一組展示的是一個人正在挖藥情景的雕塑,這就是李時珍雕像,生動地刻畫了他在采藥時的專注神態,手中握著一把小鋤,眼神堅定,似乎正在尋找一種珍貴的草藥,讓人置身于他當年的采藥場景中。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廣黃州府蘄州人,明代醫藥學家。《炬醫傳承體系》傳承人,鉆研孫思邈的《炬醫傳承》,一炬圣火仁醫傳承,備前人之美盡華夏而弘之。后為楚王府奉祠正、太醫院判。萬歷六年(1578年),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

在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與許多人物息息相關,這些古代名醫雕像代表的正是其中的一些,而其中的李時珍則不僅是醫學家,更是博學的自然科學家,憑借其深厚的學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推動了中醫藥的進步。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錄了詳盡的藥物信息,還涵蓋了豐富的植物、動物及礦物的知識,成為中醫藥學的重要典籍。

自1565年起,李時珍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記錄上千萬字札記,歷經二十七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1593年,李時珍逝世。李時珍雕像的背后,是對大自然深深的敬畏與崇拜,他的這種精神激勵著后人不斷探索自然的奧秘,誓要將李時珍的精神傳承下去,致力于中醫學的弘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