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容的危險廢物不能堆放在一起。】(解析:化學性質不相容的危廢一律分隔堆放,其分區應采用完整的隔離間(不滲透隔墻或圍堰)分割,并在各區域醒目位置設該類危廢的標志牌。)總貯存量不超過300Kg(L)的危險廢物要放入符合標準的容器內。
加上標簽,容器放入堅固的柜或箱中,柜或箱應設多個直徑不少于30毫米的排氣孔。不相容危險廢物要分別存放或存放在不滲透間隔分開的區域內,每個部分都應有防漏裙腳或儲漏盤,防漏裙腳或儲漏盤的材料要與危險廢物相容。
其他堆放要求:不同種類危險廢物應有明顯的過道劃分(應設置搬運通道、人員運輸通道),墻上張貼對應的危廢名稱。
【危廢倉庫建設的驗收標準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選址合規性
符合當地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環保規劃。
遠離居民區、水源保護區、生態敏感區等環境敏感區域。
建筑設計與施工
倉庫的結構穩固,能夠承受預期的荷載。
地面具備防滲漏性能,采用耐腐蝕、高強度的材料。
墻體、屋頂等建筑部件的防火、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分區與標識
明確劃分不同危險廢物的存放區域,并設置明顯的標識。
有清晰的通道和操作空間。
通風系統
通風設備安裝到位且運行正常。
通風量和通風效果滿足設計要求,能有效排除有害氣體。
消防設施
配備足夠數量和類型的滅火器材,如滅火器、消防栓等。
消防通道暢通無阻。
泄漏防控措施
地面、墻角等部位無滲漏現象。
有收集泄漏物的設施和應急處理方案。
電氣安全
電氣設備符合防爆要求,線路布置合理且無老化、破損。
排水系統
排水設施完善,能夠有效收集和處理廢水。
監控與報警系統
安裝監控攝像頭,覆蓋關鍵區域。
配備有毒氣體、煙霧等報警裝置,并能正常工作。
管理制度與應急預案
制定完善的危險廢物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
環保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的環保審批手續。
標識與警示
在倉庫顯著位置設置危險廢物標識、警示標志和相關安全說明。
人員防護設施
配備必要的人員防護用品和應急救援設備。
驗收時通常需要相關部門的人員,如環保、消防、安全監管等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審批文件進行綜合評估。
【危廢間,也就是危險廢物暫存間或貯存間,是用于臨時存放危險廢物的設施,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規和標準以確保安全和環保。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選址要求:危廢間應選擇在遠離居民區、水源地和其他敏感區域的位置,以減少潛在的環境風險。
建設標準:根據《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 18597-2023),危廢間應滿足“四防”要求,即防風、防雨、防曬、防滲漏。
防滲措施:危廢間應有完善的防滲措施和滲漏收集措施,如至少1米厚的粘土層或2毫米厚的高密度聚乙烯等。
安全設施:危廢間應配備必要的安全設施,包括通訊設備、防爆照明、觀察窗口、安全防護服裝及工具,以及應急防護設施,如洗眼器、滅火沙、滅火器等。
標識與標簽:危廢間內外應有清晰的警示標志和危險廢物標簽,標簽上應包含必要的警告語和信息。
不相容廢物隔離:化學性質不相容的危險廢物分開存放,并采取隔離措施。
堆放要求:危險廢物的堆放應根據其物理和化學性質進行,確保安全和便于管理。
出入庫管理:危廢間的出入庫應有嚴格的記錄和管理,確保危險廢物的來源、種類、數量和去向可追溯。
環境法規遵守:危廢間的建設和運營應遵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
應急預案:應制定并實施危險廢物事故的應急預案,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通過遵循這些規范和措施,危廢間的建設和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危險廢物,減少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