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源水位變幅較大,為了防止高水位時水從泵房四周和底部滲入,將泵房四周墻壁和泵房底板以及機組基礎用鋼筋混凝土澆筑成不透水的整體,形成干燥的地下室,這種泵房稱為干室型泵房。干室型泵房的結構特點是有地上和地下兩層結構,地上結構和分基型泵房基本相同,地下結構為不允許進水的干室,主機組安裝在于室內,其基礎與干室底板用鋼筋混凝土澆筑成整體。為了避免水進入泵房,地下二于二室擋水墻的頂部高程應進水側高水位,底板高程按低水位和水泵吸水性能確定。另外,和分基型泵房相比,其結構復雜,工程量較大,泵房的通風、采光條件也較差。
濕室型泵房適用于安裝口徑在900mm以下的立式軸流泵和導葉式混流泵,水源水位變幅較大及站址處地下水位較高的場合。其優點是進水室中充滿水,可以平衡部分水的浮托力,增加了泵房的整體穩定性;缺點是泵體淹沒于水下,維修保養比較困難。
安裝大型軸流泵或混流泵的泵站,由于流量大對進水流態要求較高,為了給水泵提供良好的進水條件,需采用進水流道。同時為了增強泵房的穩定性,將機組基礎、泵房底板和進水流道三者整體澆筑在一起,在泵房下部形成一個大體積的鋼筋混凝土塊狀結構,故稱塊基型泵房。對于安裝立式機組的塊基型泵房自下而上分為進水流道層、水泵層、聯軸器層(檢修層)和電機層。主機組、輔助設備、電氣設備均安裝在水泵層以上,泵房高度和跨度較大,結構復雜,設備較多。
泵房布置應根據泵站的總體布置要求和站址地質條件,機電設備型號和參數,進出水流道(或管道),電源進線方向,對外交通以及有利于泵房施工、機組安裝與檢修和工程管理等,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泵房布置應注意下列事項。
①站址地質條件是進行泵房布置的重要依據之一。如果站址地質條件不好,必然影響泵房建成后的結構安全。為此,在布置泵房時,采取合適的結構措施,如減輕結構重量,調整各分部結構的布置等,以適應地基允許承載力、穩定和變形控制的要求。
②泵房施工、安裝、檢修和管理條件也是進行泵房布置的重要依據。一個合理的泵房布置方案,不僅工程量少、造價低,而且各種設備布置相互協調,整齊美觀,便于施工、安裝、檢修、運行與管理,有良好的通風、采暖和采光條件,符合防潮、防火、防噪聲、節能、勞動安全與工業衛生等技術規定,并滿足內外交通運輸方便的要求。
③為了做好泵房布置工作,水工、水力機械、電氣、金屬結構、施工等密切配合,進行多方案比較,才能選取符合技術、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管理方便原則的泵房布置方案。
開泵操作:
①開啟吸水管路上閥門,關閉排水閥,開啟真空泵吸氣閥及排氣閥,開啟真空泵,直到真空泵噴出水不含白色。
②按電器操作規程,合上相應電動機控制開關。
③待水泵轉速穩定后,打開通壓力表上的閥門,這時壓力表讀數應逐漸增加。如壓力表讀數不上升,則水泵工作不正常,應關閉電動機重新進行檢查和引水。
④當壓力表讀數增加到0.4MPa,即可慢慢開啟排水閥門,此時壓力表讀數應下降,真空表讀數應增加,如果不符,應及時查明原因。
⑤關閉真空泵,
⑥注意水位標尺,調節排水閥門,使井內水位保持正常。
泵房內部布置:
1)水泵應盡量設計成自灌式,應設置抽氣或灌水裝置。在不可能或不經濟時才設計成抽吸式。抽吸式泵房山
2)水泵機組的布置間距要求見圖7—21和表7·30。
3)水泵機組的布置應盡量整齊,緊湊,以便于管道敷設和檢修。
4)配電和起動設備,可設在機器間內,但好設在地面平臺上,以便在較好的環境中進行操作。圖7-21 水泵機組布置間距示意水 泵 機 組 間 距(米) 表7—50電動機種類電動機容量(千瓦)
5)機器間地面應有坡度和集水坑。積水可用手搖泵,噴射器或用接至水泵吸水管的支管等排除。
6)機器間內應設置灑水栓。
7)水泵基礎,一般應高出地面0.1米以上。
8)機器間的小凈高,在無起重吊車時應不小于3米;有起重吊車時,吊起物底部與吊運通道上固定物體頂部的凈空應不小于0.5米。
對于個住宅小區來說,泵房往往設計于地下車庫的設備用房內,與發電機房等電氣、空調機房合并在同防火分區內。且泵房應盡量靠近用水大戶或整個小區的中央位置,可以減少主干管的長度,也可以減少管網水頭損失。泵房出口應直通室外或直通安全出口。如設在民用建筑物內的水泵房不應毗鄰居住用房或在其上層或下層,并且泵房應設置在通風良好、不結凍的房間內。泵房的大小由生活水池、消防水池以及水泵組的布置來確定。
泵房內排水溝應設于經常易溢水、滴水、濺水的地方,且排水溝上應說明鋪設可過水格柵。集水井中潛污泵的選擇應該根據水池溢流量、泄流量與排入集水井的其他排水量中現在大者。潛污泵應該設置用備,并設置兩臺泵同時啟動的信號水位,以防止水池進水閥損壞時溢流量遠大于設計的溢流量,以免造成水泵房被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