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凱復辟失敗離世,全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當時的統治者都忙于爭奪地盤,沒有心思重新開模制造新的貨幣,袁像銀元繼續鑄造流通,相繼發行了八年、九年、十年等版本。直到1927年南京國民成為實際掌權者,決定停鑄袁像銀元,改鑄兩種孫中山頭像的銀元。不過,之前袁像銀元已經鑄造了7.5億枚,成為市場主體貨幣,此時不敢貿然取消使用。1935年11月,國民開始發行紙幣,雖然這一時期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但銀元仍參與流通,民間仍舊視銀元為硬通貨。1948年,法幣體系崩潰,紙幣很快如同廢紙,這時銀元的價值再次凸顯,百姓只認銀元。老銀元依靠在近代幾十年時間里打下來的硬通貨口碑,在收藏圈一直是熱門。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各種“收藏熱”中,郵票、電話卡等同期品類大多落寞,老銀元卻是“越戰越勇”,甚至有收藏愛好者笑稱“老銀元是在同一時間段內跑贏一線城市房價的品種”。銀元價格飛漲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造假者越來越多、越來越“精”,過去民間流傳的敲和吹的方法,現在通常只能識別20世紀90年代的初級仿品。收藏老銀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樣,找個靠譜的師傅入門極為重要。雖然有不少相關書籍可以學習,網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紹訣竅,比如看邊齒、看內齒、看包漿等,但依靠這些細節來判斷真假,需要收藏者對這個品類極為熟悉,如果有一個細節不對就可能出岔子。因此,初學者好是多看少買、多問高手,如果是按圖索驥,交點“學費”就在所難免了。
民國時期,一枚銀元的價值極為重要,當時僅需一枚銀元便可購買25斤大米。而在今天,這25斤的大米至少能夠滿足一個家庭20多天的食用需求。當時并沒有太多養豬的農戶,因此僅有富裕的人家能夠享受到豬肉,而一枚銀元可以讓一個家庭買到5斤豬肉。那個時期的上海無疑是中國繁華的城市,物價也達到了全國高水平。然而,在這樣熱鬧的上海,用一塊大洋就能在任何一家餐館享用到葷素搭配的一頓飯,甚至還能再加上一份美味的湯。如果有機會在民國任職,薪資甚至可能是小學教師的兩倍。倘若能夠在當時的大學工作,一個月少能拿到100塊大洋。實際上,可以根據當時人們的工資輕松推測出貨幣的價值。我國作家老舍在其作品《駱駝祥子》中寫道:“祥子年輕而有力氣,不抽煙也不賭博,努力工作了3年,終于攢夠了100塊錢,購得了一輛新車?!毙轮袊闪⒅H,由于與民國時期的時間間隔并不長,因此其價值顯得相對較低。
隨著時代的推移,銀元的存量逐漸減少,其因性而升值。類似于舊版人民幣,保持得越好、圖案越清晰的大洋在市場上所具備的價值也隨之增長。如果家中擁有一些稀有的貨幣,比如錯版或樣品,這些貨幣的價值往往會超過其他普通大洋的估值。市場上曾出現過“袁大頭”以成交的實例。
袁大頭壹圓從1914年開始發行一直到1951年雖跨度幾十年但從年號上分類只有四個年份,分別是:民國三年造、民國八年造、民國九年和十年。20年底,我走訪了許多古董市場,發現銀元的售價頗高,條件好的每枚售價超過一千元。我考慮購買一些品相較差的銀元,這樣價格會更實惠,能購買更多。然而,一位我認識的錢幣商人告訴我,銀元和古幣主要看品相,品相好的更容易升值,品相差的升值困難。聽從他的建議,我硬是花了8萬買了60枚銀元,平均每枚一千三百元。時刻關注銀元收藏市場的新動態,包括成交價格、拍賣信息、新品發布等,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收藏策略。在選購大清銀幣時,一定要仔細辨別其品相和真偽。品相好的銀幣不僅更具觀賞性,也更容易保值增值;而真偽問題更是關乎到整個收藏活動的成敗。銀元收藏雖然具有較高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在投資過程中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風或聽信謠言。除了大清銀幣外,還可以關注其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收藏潛力的銀圓品種,以實現資產的多元化配置。
把銀元放在床上或者沙發等軟和東西上,將銀元鑒定器測試面放在銀元上,然后迅速向上提銀元鑒定器,真的銀元會翻跟頭,雖然不一定每次都翻,但多試幾次肯定會翻。含銀成份較低的普通高仿銀元只會翹一翹,不會翻個;不含銀的紋絲不動;夾鐵心的會立即被吸附。安某某照著古玩店的款式從網上買了一個,把自己買的十枚銀元拿出來一一嘗試,果不其然,十枚銀元都“翻了跟頭”,這可樂壞了老安,對十枚銀元就是老物件深信不疑。其實,雖然從盧某茍處購買的銀元成分的確是銀,但老安忽略了一點,市面上還有拿真銀仿制鑄造近代銀元,做舊后出售的情形。有關中國錢幣的國家圖書沒有介紹過“江西省造光緒元寶”及樣幣。目前關于銀錠和銀元的國家圖書, 均未提及江西除紅色蘇區曾鑄行過銀元外未曾鑄行或代鑄過隸屬本省或紀地本省的銀元。其中,葉世昌、郁祥楨和錢杰主編的《中國歷代貨幣大系·清民國銀錠銀元銅元(第8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包含了清中央、民國中央以及福建、西藏等25省和蘇維埃地區的所有種類銀元的正反面圖及文字說明。而在這25省中,始終沒有列出江西曾鑄行或代鑄的銀元及銀輔幣。同樣,采用大體相同的分類的《中國錢幣大辭典·民國編·金銀幣卷》(中華書局2011年版)也未提及此事。
北洋銀元局并沒有鑄行或代鑄過“江西省造光緒元寶”及其樣幣。所謂大清造幣廠的稱謂并不規范,應該是大清戶部造幣總廠。再談談其沿革。據史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頒布《京師設立銀錢總廠》諭,設置“鑄造銀錢總廠”,后因燃料問題改在天津設廠開辦,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天津竣工開機。隨即改稱為“戶部造幣總廠”,次年又改名為“度支部造幣總廠”。翌年開始制造銀圓,但因幣制未定沒有發行。直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才再造銘文“造幣總廠”的“壹圓”“貳角”“壹角”銀幣與銀輔幣3種,據英國外交部檔案數據,此年“天津造幣廠產量”是指“度支部造幣總廠”的出產量,其中2588850枚。這是清光緒年間,以中央名義正式制造的銀幣系列。在此期間,正是“圓兩之爭”時期,庚子年爆發的義和團事件導致兼造銀圓的北洋機器局毀于戰火,于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北洋鑄造銀圓總局,開鑄一兩銀幣,即“光緒元寶戶部一兩”,試制了六七千枚,但沒有發行。其形制正面中央有“光緒元寶”字,環左右有“戶部”字,下方為“庫平一兩”字;背面有英文“29TH YEAR OF ”,預定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發行,實際因故并沒有發行。光緒三十一年籌建開工的戶部造幣總廠,翌年歲次丙午年(1906年)以戶部名義試制幣銘為“大清銀幣”計重系列銀幣4種,其中壹兩,在形制上,正面中央有陰刻“中”字,中心圈有“大清銀幣”,內環上方滿文“大清銀幣”和紀年“丙午”,下方紀值有“壹兩”,外環邊以水波紋飾;背面中央為龍圖,外環上方為“光緒年造”,下方英文“TAI-CHING-TI-KUO SILVER COIN.”俗稱“中字一兩”,十分別致,但屬于試制,因幣制而未定。
銀元回收價值?到了1948年,惡性膨脹的法幣實在是維持不下去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進行幣制改革,開始發行“金圓券”,并嚴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銀圓)、外幣,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兌換成金圓券。蔣介石還派出他的兒子蔣經國等經濟督導大員到各地監督執行。一時間,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獄或者槍斃,殺氣騰騰。在蔣介石的強脅之下,不少小資民眾不得不服從命令把多年積蓄以備戰亂和艱難歲月的后一點看家壓箱底兒的黃金銀圓外幣拿出來兌換成金圓券,而大一些的資本家和其他有錢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財產兌換成金圓券并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強迫凍結了物價的貨物被搶購一空。
很快地,蔣介石政權控制的國統區就發生了搶購物資的風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搶購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蔣介石政權不得不修訂金圓券發行法,準許老百姓擁有黃金白銀外幣并取消了金圓券的發行限額,這下子天下大亂,金圓券的價值一瀉千里。為了拿廢紙般的金圓券換回一點自己多年積攢的血汗錢,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徹夜在銀行門口排隊和擠死人踩死人的慘劇就發生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袁大頭、孫小頭,叮叮珰珰換銀圓。”的銀圓黃牛在上海等地極為活躍。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資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件事就是要去找他們把手里的金圓券換成銀圓。這是因為當時的通貨膨脹速度實在是太驚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劇貶值的金圓券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