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設計的軟件我們周圍有很多平面設計軟件,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在這里還是建議在排版的時候采用矢量軟件為主,如果成冊的東西選用ID,處理圖像采用PS。三者如果能夠很好的配合得當設計作品將得到展現。設計作品上就不用老生長談了,如版式、色彩、產品(圖像)、圖形、文字,怎樣美觀怎樣來(但要注重視覺流程以及符合廣告的元素等)。
紙張在印刷機里經過C、M、Y、K四塊色版的著色,各種各樣的顏色就出來了。印刷后期的工作,一般指印刷品的后加工包括裁切、覆膜、模切、裝訂、裝裱等,多用于宣傳類和包裝類印刷品。
一般來講,印刷制程是比較簡單的,PCB表面與鋼網保持一定距離(非接觸式)或完全貼住(接觸式),錫膏或黏膠在刮刀的作用下流過鋼網的表面,并將其上的切口填滿,于是錫膏或黏膠便貼在PCB的表面,后,鋼網與PCB分離,于是便留下由錫膏或黏膠組成的圖像在PCB上。
手提袋印刷油墨的選擇決定了印品質量
一般情況下,水墨極適于手提袋印刷高速印刷,低速印刷時若遇到干燥速度太快或印刷效果不佳的情況,可添加一定比例的慢干劑。印刷完畢后應將剩余水墨收集回相應的原裝桶中或將墨槽的蓋子蓋嚴,以備下次使用,謹防由于水的揮發導致水墨表面結膜、變稠甚至變干,印刷后殘留在印刷設置上的墨在其未完全干燥前可用清水沖洗,無法用清水洗凈的墨可用清洗劑進行清洗。
水墨的印刷適性受印刷條件、承印物的表面特性、環境溫濕度;水墨存放時間長短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因此在使用水墨時,需要用一些助劑對水墨做細微調整以獲得印刷效果。
1.色種:用于加深顏色。用量在30%以內,超過30%將會使水墨中連接料的含量過低,導致其附著力和耐磨性下降。
2.沖淡劑:用于降低顏色的深度,用量不好。加人大量沖淡劑可能導致水墨粘度略有上升,此時可同時加入少量稀釋劑進行調節。
3.稀釋劑:用于降低水墨的粘度。用量在3%以內不會降低水墨的顏色深度,并可保持水墨的PH值不變,加入較多的稀釋劑或使用硬度高的自來水稀釋會導致氣泡的產生,可同時加入消泡劑進行消泡。稀釋劑應邊攪拌邊緩慢加入,以防粘度過低。
4.慢干劑:用于降低水墨的干燥速度,用量在10%以內。
5.快干劑:用于加快水墨的干燥速度,用量在3%以內。
6.消泡劑:用于消除氣泡,用量為1‰一2‰。
7.PH穩定劑:用于保持水墨的PH值,用量以使水墨的PH值維持在8.5—9.5為宜。
8.增稠劑:用于增加水墨的粘度,用量為0.5%—1%。
根據印刷原理對印刷方法進行分類
根據印刷原理,也就是按印版之有印紋部分與無印紋部分在印刷過程中產生印刷品的原理,可分為物理性印刷(Physical Printing)及化學性印刷(Chemical Printing)兩類。
(1)物理性印刷:印墨在印紋部分完全是一種堆積承載,無印紋部分則低凹或凸起,與印紋部分高度不同而不能沾著印墨,任其空白,故印紋部分印墨移轉于被印物質上,僅屬物理機械作用。一般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孔版印刷、干平版印刷等,均屬物理性印刷(印刷面或低于非印刷面)。
(2)化學性印刷:印版無印紋部分(非印刷面)之不沾著印墨,并非由該部分低凹、凸起、或被遮擋,乃是由于化學作用,使其產生吸水拒墨之薄膜使然。固然,印紋部分(印刷面)吸墨拒水,無印紋部分吸水拒墨,水與油脂互相反撥,仍是物理現象,但在印刷過程中,須不斷使無印紋部分補充吸水拒墨之薄膜,故為化學性印刷。膠印即屬此類。膠印要在水槽溶液中加入膠類物質,使源源供應羧基團之粘液層,方可保持印版非印刷面部分不被油脂侵染。
根據印刷版材而區分印刷方法:
按印刷版所用的版材不同,有木版、石版、鋅版(亞鋁版)、鋁版、銅版、鎳版、鋼版、玻璃版、石金版、鎂版、電鍍多層版、紙版、尼龍版、塑膠版、橡皮版等。
木版、石版、玻璃版等,因不能變曲,只能用于平床機印刷。銅版、鋼版多用于凹版印刷。其余則用于平版或輪轉印刷機。
合金版類有鋁、銻、錫合金溶液澆鑄的紙型鉛版或鑄為活字排版。有鎂、鋁合金米拉可版,及銅、鎳、合金的蒙尼金屬版等。
多層金屬版有鉻面銅底的雙層金屬版及鉻面銅層鋼底(甚至有用不銹鋼)的三層金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