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通寶”是否枚枚都有收藏價值呢?也不全是。根據鑄造的時間鑄幣局的區別,成套的乾隆通寶還是相當少見的一種如今如果論單枚的乾隆通寶可以說在20-30年前可以說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幾枚十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大量藏品的隨意存放,沒有重視,加之現在古幣的仿造導致現在市場上真真正正的乾隆通寶已經很少能有成套的出現。
出土的古幣有銹,而傳世的古幣有“包漿”,其實市面傳的部分古幣是“半傳世”的錢幣,也就是古人埋下去,幾十年后就被人挖出來,同樣是古人把玩、流通。這樣的錢幣介于傳世和出土之間。
此外,古幣的制作材質不同,金幣和合金幣幾乎看不出包漿。
民國十六年張作霖大元帥背龍鳳紀念銀質一枚,天津造幣廠設計鑄造,美籍奧地利收藏家耿愛德(E.Kann)舊藏,1971年耿氏收藏專題拍賣拍賣品第877號,二十年之后的1991年,顧特曼收藏專題拍賣,拍賣品第1062號,由現任收藏家購藏至今,顧特曼專題拍賣目錄說明中曾這樣表述:“此幣乃張作霖紀念幣系列中為珍罕者,屬甚為難得之品。這枚K-686號此后再次獻身泉界,必將于數十年之后,堪稱彌足珍貴。”事實的確如此,此次十六年大元帥紀念幣的出現,相距顧特曼專題拍賣已十六年之久,不同時期收藏家遞藏,流傳有緒,品相無瑕,征集自海外收藏家,完全未使用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