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鏡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們引喻出許多社會功能,成為古人墓葬的隨葬品。由于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壓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的銅鏡同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
鏡子能驅邪照妖,是古代以至現代的傳統觀念,古人不理解銅鏡映射的原理,以為銅鏡可以發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驅邪。很多道士修行、煉丹時都鏡不離身;佛教和道教舉行儀軌時,銅鏡亦成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還以鏡子作為鎮宅的法器。這雖然未必符合科學精神,卻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給虛怯的人以一點安慰。
相傳有很多關于鏡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記》和《封神榜》,都有以鏡子照妖的情節。漢代劉歆著的《西京雜記》中,提到漢宣帝所持身國寶鏡有照見妖魅之功能。晉朝人葛洪所著《抱樸子》書中便提到道士背懸九寸明鏡,老魅便不敢靠近,如果有鳥獸邪物,用鏡一照,其本形俱現鏡中。唐人著作《古鏡記》中的寶鏡能使百邪遠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
日本學者梅原末治在《漢以前的古鏡的研究》圖版第八2記錄了一面「徑一尺」的紋飾相類似的四山鏡,因此,《銅鏡圖典》(孔祥星、劉一曼著,1992年)46頁在轉錄這面四山鏡時,說「直徑33厘米,而且是構圖華麗的四山鏡」,這是目前見于著錄的尺寸的四山鏡。《長沙楚墓》(湖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亦介紹了從長沙楚墓出土的100件山字紋鏡,其中紋飾相似的四山鏡直徑為17.2厘米(《長沙楚墓》235-242頁),與前述的仍相差很遠。由此可見,紋飾如此繁復與華麗的直徑22厘米以上的大型四山鏡,比較。
鏡為弦紋鈕,鈕外一周寬凹面帶,素地上面飾三獸紋,二獵犬,一獸,獸紋似虎似豹,獵犬的頸上有項圈,說明已是經人工馴養的獵犬,素卷緣。此鏡的特點是沒有地紋,三獸鑄在光面素板上,這是不合情理的,因為戰國鏡中出現浮雕獸紋的比較,其工藝制作難度大、要求高,再者,三獸孤伶伶地在素面板上也不夠美觀,而能夠鑄出此類浮雕獸紋的必定是工匠,不應該犯這樣的「低級錯誤」。此外,我們可以看到,鏡鈕外的凹面帶圓環的外緣與鏡緣之間的鏡面明顯低凹,因此可以推斷此鏡的「素面」原來可能有填漆彩繪工藝,這樣就使鏡面與鈕座及鏡緣基本處于一個平面上。但是,經過二千多年的埋藏,當年的填漆彩繪工藝已經無可尋,盡管如此,此鏡仍然是戰國鏡中的紋飾品種。
此鏡為圓鈕,連珠紋鈕座,兩周凸弦紋帶和素平緣之間是兩周銘文帶,內圈的銘文為:「內請(清)質以昭明,光輝象夫日月,心忽楊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24字,外圈銘文為:「潔精白而事君,怨污歡之弇明,彼玄錫之流澤,恐疏遠而日忘,懷糜美之窮暟,外承歡之可說(悅),慕窈窕之靈景(影),愿永思而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