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鑒定字畫
我以為“眼印象”極為重要,不可輕易放過。“眼印象”是在簡單粗略的分析基礎上的綜合判斷,具有整體認識的合理性和敏銳感。從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方法來講,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將各方面的情況聯系起來加以整體認識,才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書畫鑒定的目的,就是要撥開重重迷霧和假象,達到知真偽、明是非,因而也同樣需在各個部分的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的整體認識,才能做到判斷的準確性。抓住了“眼印象”,不輕易放過,就可以牢牢把握住整體觀念,避免以偏概全。“眼印象”具有認識的模糊性特征,在人類認識客觀事物之中,模糊現象或模糊概念、模糊判斷等普遍存在,是人們把握對象本質和規律的一條重要途徑,它的科學價值已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在對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探討中,有人認為,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以整體綜合見長。還有人提出,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崇尚整體和綜合,并指出這種認識缺乏由模糊思維向思維轉變的缺點等。如果這些理論能成立的話,那么我想,以“眼印象”來解釋傳統書畫鑒定的“望氣”說,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特點的。
北京字畫鑒定公司
每個人都有欣賞的能力,書畫欣賞能力是慢慢養成的,熱愛藝術或者有接觸感知藝術的環境才是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環境是步,還需學校、工作及環境等熏陶。某類藝術看得多了自能欣賞,如果要求不高亦可,但若想弄懂一門藝術可沒那么容易,所以有人說:“要想欣賞一門藝術,就得從事這門藝術的實踐”。
書畫作偽的繁興,反映著歷來從帝王以至有產的愛好書畫、收藏書畫之風的盛行。這些收藏者為了對書畫留下經過自己收藏的痕跡和欣賞者的寄情翰墨,往往在書畫上印上自己的印章或加上題跋,或者再將書畫的內容如尺寸、款識、印章、題跋等等詳盡地作了記錄,編成著錄。這些書畫從甲轉到乙,從前代轉到后代的遞相流傳,層出不窮地又在上面頻添了多少印章或題跋以及著錄書,使這些書畫經歷了多少年的滄桑,昭示了它的流傳有緒。
流傳有緒,是書畫本身的光輝歷史,而在作偽的情況之下,對收藏者、鑒賞者說來,也是對真偽具有證明作用的無上條件。的確,已經很久遠了,在鑒別的范疇里,書畫的真偽,基本上取決于著錄、題跋、印章等等作為條件來書畫本身的真實可信。而在這些條件之中,又認為主要的是印章,不論書畫的任何時代與形式,通過幾方印章就能證實其真偽,這是一條鑒別的捷徑,它可以以簡御繁,以小制大。
北京字畫鑒定機構
歷代書畫均有偽作,因而書畫要通過鑒別來達到去偽存真。而學習書畫鑒定的基礎就是對一代代書畫家及其作品都要有所了解,有的人覺得這實在是需要耗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學習,那有沒有鑒定書畫的小技巧呢?當然是有的,小編就在這兒為大家總結傳統的書畫鑒定技巧~收著別謝
北京字畫鑒定公司
韓熙載夜宴圖》卷 五代? 顧閎中 宋摹本 ?局部
印章有兩類,除了收藏印章之外,還有一種是書畫作者自己的印章。通過這種多種印章來作決定。鑒別的主要依據是作家的印章,作家的印章真,說明了書畫的可靠性,它親切地在為自己的書畫服務。收藏印章真,通過了流傳的來證實書畫的可靠性,一重,兩重,書畫本身的真實性,就穩如泰山了。
鑒別印章的辦法是核對,怎樣來核對?先把已經被承認是真的印章作為范本,與即將受鑒別的印章,從它的尺寸、篆法、筆劃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來進行核對,要與范本的那方絲毫不爽這就是真的,如有出入,這就是偽。
正規字畫鑒定機構
關于石濤的生卒時間,過去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和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生卒年表》均記載為:生于明代崇禎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歲尚在。廣東省博物館藏的石濤《山水》冊上石濤自題七絕云:"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往,一身禪病冷如冰。庚午長安寫此。"上海博物館藏的石濤 《六十自濤詩》云:"庚辰除夜抱疴,觸之忽慟慟,非一日語可盡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軀,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詩,其中有"……白頭懵懂話難前,花甲之年謝上天……。"我們根據這兩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濤生于明代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這兩件作品都是石濤五六十歲時所作,取的是整數,按一般寫文章的習慣是可多可少的。近看到石濤《花卉》冊十開一本,其中畫蘭花的一開自題詩云:"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又畫芍藥的一頁末識云:"丁秋十月拈格齋先生句作畫"。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則為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這才是石濤的確實可靠的出生日期。
歷代帝王年號、天干地支方面的常識,對于書畫的正確鑒定,往往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北京字畫鑒定公司
中國傳統書畫的作者,大都具有相當深邃的文學造詣,有不少書畫家,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他們的所寫所繪,往往與文學有相當的關聯。有一些書畫家喜歡寫自己的文章或詩詞,而另外的一些書畫家幾喜歡寫古人或別人的詩詞文章;有些畫家喜歡臨摹古畫,或是古人詩意,并在其上題寫古人的詩句,而另外一些畫家則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上題寫自己的所作的詩。這種種情況的產生是由書畫家本人的喜歡和購買者的所求而決定的。只有后代人寫出前代人的詩詞文章,而前代人是決不可能寫出后代人的詩詞文章來的。如果發現了前代人寫了后代人的詩詞文章的話,可以肯定這件東西是偽造的。例如:晉代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尾紙上虞集的題詩就是后人偽造的,抄的是倪瓚明代洪武元年戊申題衛九鼎《洛神賦圖》卷上的詩。倪詩原文為"凌波微步襪生塵,誰見當時窈窕身,能賦已輸曹子建,善圖惟數衛山人。"因為顧愷之是無錫人,所以作偽者倪詩中"衛山人"的"衛"字改成錫山的"錫"了。考虞集宋咸淳八年壬申生元至正八年戊子死,他如何能寫出倪瓚在洪武元年戊申的題詩呢?如果我們對古詩文不熟悉的話,像這樣的問題是看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