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二者缺一不可。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制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但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制。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瓷之型代表和展現著歷史、人文、經濟乃至形制和生產力發展的傳承脈絡。是一個時段經濟發展演繹過程直接的體現。由于是貼切、真實的人文濃縮,因而,我們研究認識瓷之型的演繹過程也便于了解社會的進程與發展。如果我們對某一類的器物,從起源到發展的全過程有一番系統的了解,如瓷壺類,那么我們從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斷代,然后依據同時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藝、人文歷史等進行的核實論證,完全有可能準確的斷其年代。由此可說,鑒定瓷器,觀型斷代是堅定的要素。
瓷器的修復過程大概可分為清洗、粘接、補缺、打底、作色。每個過程都要做的,才不會讓下一個程序無法進行。
清洗要清洗干凈,要不然會影響粘接的附著力;粘接要嚴絲合縫,兩塊對接要‘無縫’對接,直觀的的做法是用手摸對接處,沒有凹凸感;補缺的方法是,根據器物本身的固定形態,采用合適的手法,塑造與缺失部位相同的實際形態。厚薄度及形態要根據原器物,不可臆造;打底,即在粘接后悔留下一條條小縫,用與器物底色調好的顏料填進去,直到填與原器物一致。作色是較難的一步,對于評判修復師的能力這是直觀的方法。很簡單,作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修復后的效果,修復部位和原器物是否融為一體,簡單的評判是肉眼觀察,看起來是否與原器物一致。也是說只有顏色調到與原器物一致,器物才能看起來逼真,這也是直觀的體現修復師的水平。
附上一香爐修復前后圖,補缺于原器物一致,底色與原器物一致,器物上帶的醬釉也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