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補生粉: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補之,曰“補生粉”。或再次入窯烘,但因溫度不高,還是曰補生粉。若是高溫修補,則曰“窯修”,或“窯補”。可見,補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貨。補生粉,常見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陳設瓷,清降以來,尚沒見到。
90、宋鋦:這個術語更冷僻了。古瓷珍貴,古時就貴。殘破了就要修補。補之,常用鋦。鋦又稱“抓釘”,條形,兩頭九十度下彎,彎頭尖細。在瓷器斷裂縫的兩邊,各用金剛鉆打洞,將鋦嵌入,而固定斷裂瓷器。宋朝時期的鋦,長度超過兩厘米,厚度超過兩毫米,鍛打的,鋦身有棱有角,材質多數為鐵,少數是銅。鉆眼較大,直徑超過兩毫米。很難見到。
91、明鋦:明朝時流行的鋦,一般長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鋦,而大于清鋦。
92、清鋦:清鋦又明顯比明鋦苗條,長約一厘米,鋦身的棱角消了,邊緣已顯圓滑,鋦的厚度也輕薄多了。并以機器沖壓為主。還常見到。沒有聽說有仿鋦的。清鋦不見棱邊,鋦身兩頭尖,中間寬。細瓷常用銅鋦。
93、見天:古瓷面世后,經太陽曝曬,曰“見天”,又曰“去陰氣”。其實是對古瓷的傷害。一經曝曬,不該開片的瓷,也被曬出新片紋。掉釉,脫衣傷,也常是見天情況下發生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古瓷,釉面上卻開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見天。有很多的見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愛惜,風吹日曬造成的。因見天而開新片紋,被誤判為新仿品的實例太多了。
94、郭貨:是指規格很高的,以磚木石塊制成的,有多重保護的郭。郭里出的東西曰“郭貨”。直至現在民間口語俚語,貶低華而不實之人,稱其為郭貨。其實郭貨雖不中用,卻是有很高造詣的藝術品。
95、石床: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著一系列享用的東西。因石床重,前人也只是聽說而已,但確實存在。石床貨很古。
96、轎床:用耐腐的木材制作的,象大花轎式的床,床上放著一系列東西,一般流行于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卻無一件面世,風干便毀,前人也只是聽說而已,但可信。
97、鏡話:又云花鏡。本指青銅鏡,又曰揣懷鏡招魂鏡,女兒鏡。鏡話,又不單指按禮儀放在蓋板上的銅鏡,又有另一層含義,意思是說此鏡會說話,有話要說。歷史上有人懂鏡話,根據銅鏡的信息,能夠判斷推知很多情況。各時期習俗不同,女兒多寡,則鏡數量不一,其財力也在銅鏡上顯示。鏡話早已失傳,也不曾見有著文解說。
98、有后:指有后人的意思。相對應的便是,指后代絕戶的意思。但凡者,因無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毀了。有后,破壞者還是有些忌憚,不敢張揚,躲躲閃閃的。有后的依據,也來源瓷上的符號,有毛筆在瓷器面上書寫,更有甚者,將其原陽宅的地址寫的清清楚楚。金剛鉆刻劃的有后的瓷,再好,也無人要,故無一件流傳于世,只有傳說。有后的瓷,時間跨大較大,一窩兒的瓷器,能相距一、二。有些還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遺跡。雞蛋變成空殼,核桃內無果仁,酒成干粉,等。成窩的有后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
四字決:看 聽 比 試
看 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外細細觀察一遍。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有無擦傷、小孔、黑點和氣泡;二看形狀是否規整,有無變形;三看畫面有無損缺;四看底部是否平整,須放置平穩,無毛刺。
聽 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出的聲音。如聲音清脆、悅耳,則說明瓷胎細致密實,無裂損,在高溫燒成時,瓷化完全。如聲音喑啞,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或者瓷化不完全,這類瓷器經冷熱變化,易開裂。
比 就是比較。對配套瓷器,要比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調一致。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生變化,所以同是青花瓷,顏色有深有淺,一套幾件乃至數十件的成套冷瓷器,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
試 就是試蓋、試裝、試驗。有的瓷器帶蓋子,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在挑選瓷器時,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將元件試組裝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另外,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如滴水觀音,能自動滴水;九龍公道杯,酒斟滿到某一位置,會全部漏光。所以要試驗一下,看其功能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