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頭銀元:正面為人物側臉像和鑄造年份,背面為嘉禾圖,圖中有“壹圓”二字。天津、武昌、南京、廣東、杭州、安慶各造幣廠均有鑄造。
2.共和國紀念幣:正面有戴帽武裝的人物半身像,背面為“壹圓”二字,圍有嘉禾圖。
3.洪憲幣:正面為人物半身像,著軍裝戴高纓帽,背面為一飛龍,上有“中華帝國”四字,下有“洪憲紀元”字樣。
4.洪憲元年開國紀念幣:正面為人物半身像,著古帝服,戴天平帽,背面為團龍。
5.黎元洪光頭開國紀念幣:正面鐫有黎元洪像,光頭半身,上有“中華民國”四字,下為“開國紀念幣”五字,背面為“壹圓”二字,以嘉禾托之,四周有英文字。
6.黎元洪戎裝開國紀念幣;此幣除黎元洪像為戎裝之外,余皆與黎元洪光頭開國紀念幣相同。
7.徐世昌紀念幣:正面為徐世昌半身像,背面有人物,并有“仁壽同堂”四小字,上面有“中華民國十年九月”八個字,下面有“紀念幣”三字
8.曹錕紀念幣:正面為曹錕戎裝脫帽半身像,背面有五色旗及軍旗,上下有篆文“紀念”二字,周圍有五角星六顆。
9.段祺瑞執政紀念幣:正面有段祺瑞半身西服像,上鐫“中華民國執政紀念幣”,背面有篆文“和平”二字,以嘉禾圖托之。
10.甘肅袁像幣:與袁頭銀元相同,惟像之左有“甘”字,像之右有“肅”字。
11.四川漢字幣:為四川軍所造,上面鐫有“四川銀元”四字,有海棠花一朵,下邊為“壹圓”二字,背面為18個圈繞成一環,中鐫篆文“漢”字,大環內有橫線紋,外有縱線文,上面有“中華民國元年”字樣。
1.防磨損磕碰
由于銀幣是由銀占比重的金屬制成,而銀的硬度較低,特別怕磕碰,因此在欣賞與把玩銀幣時,忌與硬物磨擦與磕碰,避免破壞銀幣避免的品相,使銀幣價值降低。現在保養機鑄銀幣的通常做法是:用面巾紙把銀幣包好,然后再放入盒子裝好,既防潮,又防磨損。另外市場上有賣這種存銀幣的盒子,價格也不貴。銀幣不是放在盒子就行了,還需要定期對銀幣進行檢查,以防意外損傷。
2.防腐防潮
對于金銀幣的存放,要放在干燥的地方。適合放入具有防腐防潮措施的保險柜里,避免銀幣表面氧化過快,可以隨時進行檢查和照料。
3.注意清洗
傳統上的銀幣的清洗和除銹的方法一樣,一般使用弱酸,而使用白醋的效果會更好。如果銀幣的幣面發黑或是銀幣氧化層銹蝕嚴重,就需要清洗。清洗銀幣時,所侵泡的時間長短是根據銀幣銹蝕程度和銹跡多少而決定的。侵泡時候,用軟刷輕輕的洗刷就行,通常情況下,污漬就會被清除。
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對卡銀圓中心,或用中指托住銀圓中部,用另一枚銀圓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是真銀圓。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胚假銀幣,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做胚假銀幣,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假銀幣,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胚假銀幣。過去傳統的鑒定銀圓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兩指甲尖掐住銀圓中心,用力猛吹,能聽到輕微韻音的是真銀圓,無韻音的是假銀圓。這種方法一是要聽力好,二是切忌手指與銀圓接觸面過大,三是要猛吹快聽。聽音辨偽是識別銀圓的基礎。傳世銀圓表面有一層氧化銀,就是人們常說的包漿。包漿主要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用鞋油擦涂和蠟火燒烤出來的包漿呈重黑色,一眼便識。辨認包漿是識別銀圓的有效方法。銀圓停止流通后,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銀圓銹層很薄,呈墨綠色。出土銀圓一般銹層較厚,局部銹層凸起。兩枚銀圓銹在一起,磕開后,表面有分布不勻的白色亮點,迎光而視閃閃發光,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作偽的。陪葬出土銀圓多數泛醬紅色,局部有綠色銹斑。水坑銀圓通體泛綠銹。真銀圓的銹色是歷史的烙印,很難去掉,用堿水沸煮而不退。假銀圓人工做作的銹呈淡綠色,用指甲就能刮掉,用針扎在上面可直立不倒,用堿水沸煮半小時便銹色全無。假銀圓的銹用鼻子聞有腥味,用舌頭舔有酸味。銹色辨偽是識別銀圓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