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乃清代光緒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公元1897—1905年)由當時的南京造幣廠鑄造的“光緒元寶”系列銀幣。其為清代正式鑄行的法定流通銀幣,也是我國貨幣史上有名而無實的省份銀幣。
該銀幣分有紀年和無紀年兩種,以及背面大英文和小英文之版式。兩種版式銀幣的背面老版龍圖也不同。其中,紀年甲辰之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是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中種鐫有干支紀年的銀幣。
江南省造甲辰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銀幣,由南京造幣廠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鑄造。銀幣正面中央珠圈內鐫滿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圈外上端鐫“江南省造”,下端鐫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左右兩側分鐫干支紀年“甲辰”二字,“甲”字上側鐫英文“CH”、TH,“辰”字上側鐫英文“HAH”字樣,CH“甲辰”二字下面分無點與有點、有四點花。銀幣背面中央鐫珍珠龍或刺龍龍紋,有七前有點與無點,上端鐫英文“江南省”,下端鐫英文幣重“庫平七錢二分”,左右各鐫一個六點花星,六點花星前又分有點與無點。
銅元是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發行的,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仿造香港輔幣制成銅元。這種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含銅95%、含鉛4%、含錫1%。正面為“光緒元寶”和“廣東省造”,下面有“每百枚換一圓”字樣。背面中央刻一蟠龍紋,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
清代銅元起初仍以“光緒元寶”為文,但各省鑄幣并無統一標準,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自然是銅,但是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仍然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見的是紅銅與黃銅,有些所謂烏銅、橙色銅,其實只是根據銅質顏色深淺而定的,實際上還應算作是紅銅的一種,各種銅元中仍以紅銅為多,有些省只是紅銅和黃銅并鑄。清代銅元里各種面值甚多,一般常見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廣寶”銅元十文非常普通,但五文卻極為;“大清銅幣”的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見面值里十分的珍品,具有的收藏和投資價值。還有一些小面值半文、一文、二文銅元,流通時間不長、存世量不是很多,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有一些特殊面值的銅元難以形成流通,故存世量都很少,也值得一藏。光緒三十年(1904),“廣寶”銅元正面原來的“每百枚換一圓”字樣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改鑄后的銅元、秀美,在當時流通很廣,現存世量還很多,錢幣交易市場里每枚僅售2~3元,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CASH的,值20元一枚。但1904年鑄造的“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是當年四川銅幣廠成立之時的試樣品,并未經流通使用,尚有紅銅和黃銅兩種類型,現已成為十分的銅元珍品。古錢幣分四種:1。當二十重四錢。2。當十重二錢。3。當五重一錢。4。當二重四分。這類銅幣成色為含紫銅95%、含白鉛5%,在當時鑄造量很大,曾在民間廣為流通和使用。目前在錢幣交易市場里也常見有“大清銅幣”批量出售,錢幣投資者若是能在這些普通銅幣里找出一些稀有品種來,那就會有意想不到收獲。
近在武漢打算出手兩塊歐米茄手表,真是讓我頭疼了一陣子。武漢的手表回收店不少,但價格差異挺大的。為了避免被不靠譜的商家忽悠,我可是做足了功課,后選了一家本地口碑不錯的老店。
在網上看了不少關于歐米茄回收的攻略,咨詢了幾家店,價格真是五花八門。有的高得離譜,有的又低得嚇人。后,我挑了一家開了好多年,評價也不錯的店。
按照約定時間到店,發現店里還有人在等位。幸好我提前預約了,不用排隊。到店后,店員仔細檢查了我的兩塊手表,表盤上有些小磕碰,這點扣了幾百塊。不過其他部分他們沒壓價,畢竟是老牌子大門店,服務還是挺到位的。
總的來說,這次回收體驗還算順利,價格也比較合理。如果你也有手表想出手,不妨試試這家店,靠譜度還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