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少年期后,內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心理活動的表露卻開始失去了兒童的直爽、天真和單純。他們不再像兒童那樣向父母敞開心扉,而開始變得內向,封閉起來。他們在生活上還依賴父母,但是他們傾訴知心對象不再是父母,也不是老師了,而是朋友或是同伴了。他們多數都覺得,朋友比父母更加知心。
幫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價值和成長方向,是解決厭學問題的關鍵。家長和老師應該關注青少年的興趣和需求,鼓勵他們探索自己的潛能和優勢,并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導。同時,青少年自己也應該學會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積極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挑戰。
文化素養缺失會對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產生影響。文化素養涵蓋了知識、道德、審美等多個方面,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基礎。不上學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缺乏系統的教育,而無法形成健全的文化素養,導致在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方面出現問題。
朋友的話像“圣旨”父母的話話卻是“嘮叨,啰嗦。”父母的話就像是耳旁風,想過之后就沒有了父母的說服力越來越差,說得不好聽,反而若孩子“大發雷霆”,有一位媽媽說:“我的女兒回家一刻鐘也呆不住,就算到晚上也如此,電話一響,馬上又出門了。不管多晚,每一次跟他聊天,總以閨蜜姐妹來作回應。”而我們卻無能為力。
父母作為孩子人生的導師,應該時刻教會孩子如何去做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未來。叛逆期的孩子玩心很重,恰巧這個時候學業也是繁重的。如果放任孩子去玩而不加以約束、引導,荒廢了學業,就可能失去一個好的前程,雖然成功的途徑不是只有學習,但是學習可以讓他們更快的走向成功。榜樣的力量是很大的,父母可以以身邊考上好學校的學生為例,為孩子樹立榜樣,或者多給孩子講一些成功的例子,抑或在每年的寒暑假,讓他們打打暑假工,帶孩子去一些大城市,高等學府,讓孩子們看看大學的模樣,沖擊他們的視野,促使他們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奮斗。
父母批評孩子時,應用低于平時說話的聲音。低而有力的聲音,會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責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