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學者羅振玉在《古鏡圖錄》中形容銅鏡:「古刻劃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莫鏡若也。」古銅鏡隨歷史社會的發展而各有不同美態,形態、紋飾、銘文、內蘊、技藝等,各具特色,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紹。
日本學者梅原末治在《漢以前的古鏡的研究》圖版第八2記錄了一面「徑一尺」的紋飾相類似的四山鏡,因此,《銅鏡圖典》(孔祥星、劉一曼著,1992年)46頁在轉錄這面四山鏡時,說「直徑33厘米,而且是構圖華麗的四山鏡」,這是目前見于著錄的尺寸的四山鏡。《長沙楚墓》(湖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亦介紹了從長沙楚墓出土的100件山字紋鏡,其中紋飾相似的四山鏡直徑為17.2厘米(《長沙楚墓》235-242頁),與前述的仍相差很遠。由此可見,紋飾如此繁復與華麗的直徑22厘米以上的大型四山鏡,比較。
蟠螭紋是一種變體的龍紋,形態多為盤曲糾結,穿插纏繞。此鏡為三弦鈕,云雷地紋。鈕座外為寬凹面帶環,內飾一人與三龍紋,人作奔跑狀,龍作回首形,一龍腦后有角,有學者研究認為此紋飾是表現古代「劉累訓龍」的故事(見《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特的戰國龍紋鏡》孫克讓)。且龍分公母,有角的龍為雄龍,無角龍為雌龍;主紋飾為三龍間以折疊菱格,三龍紋繁復夸張,龍口大張,露利齒,線條飽滿富于彈性。素卷緣。此鏡內區紋飾,目前尚未見于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