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鏡子能反光、能清晰映象,因而被人們引喻出許多社會功能,成為古人墓葬的隨葬品。由于銅鏡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壓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視死如生」和「諸之具無不從者」的觀念,人們把生活密切的銅鏡同葬,以供死者在陰間繼續使用。
浙江臨安五代時期的墓中便有發現于前后墓室屋頂暗窗中置銅鏡的。另外,在《漢書·霍光傳》霍光死后所用「東園濕明」釋曰:「東園處此器,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畫之,以鏡置其中,以懸尸上,大斂并蓋之。」亦說明了古人以銅鏡隨葬的習俗。
銅鏡不但成為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之一,在一些小型墓內也常有發現。當然,王公使用的往往是制作精良、紋飾精美的大尺寸銅鏡,而一般的平民百姓使用的銅鏡尺寸較小,紋飾屬于普通常見的品種。
在上者以至民間的贈鏡活動,無形中推動了銅鏡制作的發展和技術水平,使銅鏡成為精美的日用工藝品,并受到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愛。
在日本、越南、和及伊朗等國均出土了不少古代銅鏡。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便記載了三國魏晉時代倭(今日本)遣使到來進貢,魏王便賞賜予「銅鏡百枚」的資料,這說明早在漢代,精美絕倫的銅鏡,已經成為周邊難得的珍貴禮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發現了的魏鏡和吳鏡,以及當地仿制的「倭鏡」。
清末民初的學者羅振玉在《古鏡圖錄》中形容銅鏡:「古刻劃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莫鏡若也。」古銅鏡隨歷史社會的發展而各有不同美態,形態、紋飾、銘文、內蘊、技藝等,各具特色,以下略取一二以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