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于城市開發,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結構性改變,土地透水面積縮小,蓄、滯、滲水能力減弱,綠地、水體等天然排澇系統的減少,使城市缺少貯存多余雨水的地方,這也是使城市內澇現象加劇的重要原因。
城市防洪防澇應急處置過程中,往往涉及多個層面、多個部門,比如,市政建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城市管理部門等。然而,在現有行政體制下,各部門應急職能和資源分散,一旦出現大暴雨部門協調困難、配合銜接生疏,往往難以做到合力共享。城市防洪防澇應急預案體系粗放、預測預警機制不全、應急救援隊伍化程度不夠以及應急物資儲備不完備等因素,暴露出城市應急反應能力的短板。
建設“海綿城市”非一時之功
為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我國正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讓城市內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納和利用。“海綿城市”突破了傳統的“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它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為載體,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而在需要時則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