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運用避諱進行書畫斷代,要了解避諱的時代特點,例如宋代"玄"、"朗"等字是由北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五年開始避諱的,在此以前這樣的字是不避諱的。如果見到一幅宋代人寫的字或者繪畫作品的題詩,款暑是大中祥符五年以前,對這些不避諱是符合規律的,而款為大中祥符五年以后的,這些字不避諱就不合規律,就有問題了。
我們這兒所講的只是一般的情況,此外,也還有極個別特殊的例外,如米芾的《蜀素貼》卷中,前后有兩個"殷"字,一個缺一筆,另一個就不缺。這就要根據具體的作品作具體的分析。
收藏品價格表,古董鑒定上子謀收藏鑒定網
有個網友給我的帖子上留言
“喜歡在地攤上或者喜歡聽故事的人通常為老先生”。結合他對我藏品的評價,我就知道他對“老先生”的稱謂是諷刺還是肯定。不過我還是毫無忌諱地說:我一些收藏知識來自與地攤經營者的交流。
在當今這個時代,凡是收藏古幣的人,都喜歡看書,上網,翻閱資料,看的理論文章,看藏品的拓片和圖片等,通過這種方式,自己藏品價值幾何,心里多少有一桿秤。但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古幣浩如煙海。每當遇到形形色色的實物時,有時候就發現腦子里儲存的那點書本知識與現實還是有點脫節。因此,在看書的同時,我還經常到古幣市場走走看看,遇到在我眼里能比較過關的錢幣玩家,或遇到擺地攤的老者,我就跟他們聊聊。譬如賣給我
他說的這個意思我明白,
我在九十年代初曾經開了個
“店”,不少人只要遇到的蛇或鱉,都送到我店里來。有一年,一個人捉了一條兩尺來長的野灰蛇,說他把蛇牙都拔掉了,要賣給我。開始我不收,他就向我求情,說他從老山前線下來的,鉆貓耳洞受了涼,患了嚴重的前列腺炎,看病需要錢,讓我隨便給點。我心軟了,就收下,順便裝在連衣裙口袋里, 結果陪客人喝酒時,我的手無意中往口袋一伸,感覺又軟又涼,我忘記是蛇在里面,嚇得尖叫一聲,遂掏出,桌上的客人冷不丁見我手里抓了條蛇,頓時嚇得人馬仰翻。
還有一次,一個農婦拿來一個小銅罐,說她在河里掏沙子時刨出來的。估摸店的人肯定收野東西,就給我們提來了。經過討價還價,我老漢收了下來。我一看這個小玩意兒,心里竊喜,從造型和銹濁看,是個老東西,后來我了解到,這是個漢代青銅奩。是古人裝貴重金屬的東西。前些年,這個東西的蓋子被兒子涂上了蠟燭液,搞得像濕了一片,影響了美觀。后來我為了除去蠟燭液,用開水燙,用火燒,通過折騰,才知道,真銹是燒不掉,越洗銹越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