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從古至今,教育也是需要嚴格且堅定的。有遠見的家長知道,只有狠下心來教育孩子,孩子才能成器,如果父母舍不得讓孩子吃苦,將來就不要埋怨孩子不爭氣。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也都清楚愛需要有界限,因為寵溺而造成的熊孩子屢出不窮就是因為這些家長的愛過了頭,孩子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做什么事情都不用負責,后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厭學的表現
厭學是學生對學習的負面情緒表現,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地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厭學問題已成為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厭學情緒和逃學行為是一對孿生兄弟。厭學情緒是逃學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學行為則是厭學情緒的極端表現。人們常把逃學和厭學聯系起來。厭學可表現為很多種形式,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愿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不愿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后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而逃學作為厭學的極端行為則主要表現為不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