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辨偽
每一枚銀元的花紋、圖案、大小、重量、厚薄、暗記、輪齒,都遵從當時銀元鑄造的基本規范。
考古辨偽
銀元的鑄造時間、發放數量、工藝圖案、重量及歷史背景都是有歷史可查的,都應該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相吻合
銹色(包漿)辨識
在地下發掘的銀元,或多或少會產生銹斑。如果兩枚銀元粘連,磕開以后表面會有閃閃發光的白色亮點,俗稱泛銀,泛銀現象是無法偽造的。傳世銀元表面有一層氧化銀,俗稱包漿,有淺黑色、淺灰色、淺橙色和粟殼色等。
聽音辨偽
用兩枚銀元互相輕輕的撞擊,聲音清韻柔和的就是真銀元。聲音尖高的是鋼鐵做的,聲音嘶啞的是銅錫合金,聲音沉悶的是“銀包銅夾餡”,無聲的是金屬粉末水泥合成。
八年袁大頭正面袁像衣襟上方邊齒全,不缺細邊齒。這是區別于其他年份版別袁大頭的主要的特征,其他年份版別袁大頭,此處少一個細邊齒。
老包漿是一層均勻、稀薄、穩定的氧化層加上色澤(黑、紅、黃、綠等)豐富的油汗狀的生物堆積物。真幣包漿在放大鏡下是充滿詩意的,是鮮活的,而假包漿的目的是把幣面蓋住,怕露真容,其色調(多為深色,黑灰為主)單一,淺薄,常伴有化學味道(油、煙、酸味等)。經過酸或火的作假銀元,幣面死寂,字及內齒處無油汗狀堆積物,如有也極薄,無立體感。且經酸經火,被燒的象一片焦土,毫無生機。這一點和真包漿區別很明顯。
真包漿與幣面結合十分緊密,不宜去除,假的用手一搓就掉。真包漿無論色澤還是分布一定很自然,其分布一般中心輕四周重,有自然過渡,且與文字及紋飾關系不大。如果有文字處有,無文字處無則值得懷疑。假包漿往往色澤不對,或分布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