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瓷器不再以改進胎、釉、彩等原料為目標,甚至也不再以工藝、技術改進為目標,而是專以繪畫水準競高下,形成了夸耀瓷繪技藝而不是制瓷工藝的趨勢。這一時期瓷器裝飾上仍以青花、粉彩、五彩為主流,器物形制上基本沿襲了晚清的風格,但造型上比晚清瓷器要純樸平直些。裝飾題材廣泛,款識也是歷朝都有,尤以清代乾隆為多見。總體上來講,民國時期的民間仿官窯器其面貌不及原御窯仿前朝的精良,但民國初出現的 “古月軒” 瓷器,則是以仿清康雍乾瓷胎畫琺瑯的面目出現的。
民國官窯瓷器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也日益引人注目。像 “洪憲瓷” 等瓷器,屢屢拍出。例如,一件 “居仁堂制” 款粉彩山水三果雙耳瓶,2005 年 12 月 12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成交達 57.2 萬元;曹錕的 “延慶樓制” 款粉彩富貴圖雙龍耳瓶,2005 年 6 月 20 日在北京翰海的拍賣會上,成交價也達到 41.8 萬元。這些拍賣成績充分展示了民國官窯瓷器的經濟價值,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仍有上升的趨勢。
除了經濟價值,民國官窯瓷器還具有特的藝術欣賞價值。這些瓷器的瓷繪精美,色彩豐富,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卉圖案,都展現出了畫師們高超的技藝和特的藝術風格。如 “靜遠堂制” 款瓷器的單色釉,格調含蓄優美,體現了當時文人的審美情趣;“觶齋” 款瓷器的花卉著色清淡、布局疏朗,人物姿態恬淡,具有濃厚的文人趣味。此外,民國官窯瓷器的釉色也十分特,如洪憲瓷的琺瑯彩,色彩明艷豐滿,畫面生動逼真,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瓷器不僅是實用的器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的藝術欣賞價值,為收藏者們所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