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宮殿大量使用的是綠色琉璃,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本里就有“梵王宮殿月輪高,碧琉璃瑞煙籠罩”的曲詞。到了明清時代,對于建筑使用的琉璃色彩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天安門城樓大殿的屋頂上覆蓋的是封建時代品級高的金黃色的琉璃瓦和琉璃構件。明、清兩代生產琉璃瓦,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以往,有黃色、青色、綠色、藍色、黑色及白色等各種釉色。清代以后,琉璃瓦的色彩更多,又增加了桃紅、孔雀藍、葡萄紫等華麗的釉色。其中黃色琉璃瓦僅用于宮殿、陵寢和神圣的祠廟。
琉璃瓦具有采用礦石原料,經過篩選粉碎,高壓成型,高溫燒制。具有強度高、平整度好,吸水率低、抗折、抗凍、耐酸、耐堿、褪色、風化等顯著優點。廣泛適用于廠房,住宅、賓館、別墅等工業和民用建筑,并以其造型多樣,釉色質樸、多彩,環保、耐用,深得建筑大師們的推崇。
琉璃瓦、西式瓦除應具備良好的內在物理性能(抗折抗壓、吸水率、耐急冷急熱性能和耐凍性能)外,主要檢驗項目為外觀質量。產品外觀要求光滑整潔,釉色鮮亮。瓦件組裝一起,釉色要基本一致。造型紋樣規整清晰,產品允許尺寸公差±2mm,達到以上要求即為合格。如有圖紙和實樣,應嚴格按標準檢驗。琉璃瓦還有一些特殊檢驗方法:如板瓦,四塊圍攏應為圓筒,即呈360°。筒瓦兩塊拼合也應構成一圓筒。勾頭、滴水馬筒、板瓦粘接呈夾角應為135°±5°。
我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為裝飾物,到元代時皇宮建筑大規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與九龍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從傳統琉璃瓦演變發展而來的西式琉璃瓦先在日本和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一些國家得到應用,它將筒瓦、板瓦型制合二為一,結構合理,掛裝簡便,在現代建筑上廣泛應用。
鋪底瓦從檐口開坑,底瓦每塊間隔約260mm寬,瓦底鋪水泥砂漿,疊瓦釉面見光100-120mm,從檐口往脊頂方向排列。鋪蓋瓦從檐口兩坑底瓦的頂部塊先鋪花邊,并用銅絲掛牢釘在水泥中固定,花邊的后部往脊頂方向鋪貼蓋瓦,每塊間隔約100-120mm,底鋪水泥砂漿。底瓦、蓋瓦鋪貼到脊頂時,垂直面用盾瓦收口。
琉璃瓦是一種傳統的屋面材料,它的顏色豐富而且有中國風的韻味。它是古代的發明,放在古代琉璃瓦還有達官顯貴的家中才能使用,而我國的文化瑰寶——故宮的屋頂大部分采用的就是琉璃瓦。琉璃瓦是采用礦石原料,經過篩選粉碎,高壓成型,高溫燒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