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刺苗呈灌叢狀生長,是三北和沿海地區(qū)荒漠、半荒漠及鹽漬化土地上的重要建群種或優(yōu)勢種,果實成熟時為紅色或紫紅色。唐古特白刺極耐鹽堿、耐干旱、水濕、嚴寒、貧瘠、抗風沙,對惡劣生境有的適應能力。1、白刺可以快于防護林,種植一年后即可做到防風固沙,形成綠地成片的綠洲,可以做到多快好省、事半功倍的作用;
2、能改變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以有效遏制狂風,沙塵不飛揚、減少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出現(xiàn)的頻率
3、種植白刺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達到防沙固沙的效果;白刺根系發(fā)達,枝條不怕沙埋,沙埋后遇雨能在濕沙中生成不定根,把流動沙丘緊緊固定住形成一個個奇特的白刺沙包
4、大面積白刺成林可以制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改善大氣環(huán)境,減緩全球氣候變化;
5、種植白刺,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土地經(jīng)過種植幾年白刺可以把鹽堿地變良田,達到種植莊稼的標準。
灌木,高0.5-1.5米,彎,多分枝,枝鋪散,少直立。小枝灰白色,不孕枝先端刺針狀。葉近無柄,在嫩枝上4-6片簇生,倒披針形,長6-1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銳尖或鈍,基部漸窄成楔形,無毛或幼時被柔毛。聚傘花序長1-3厘米,被疏柔毛;萼片5,綠色,花瓣黃綠色或近白色,矩圓形,長2-3毫米。果橢圓形或近球形,兩端鈍圓,長6-8毫米,熟時暗紅色,果汁暗藍色,帶紫色,味甜而微咸;果核卵形,先端尖,長4-5毫米?;ㄆ?-6月,果期7-8月。
本種分布范圍很廣,生態(tài)條件懸殊,植物形態(tài)變幅也大。如內蒙古新巴爾虎旗達賚湖附近的標本葉形較小,長6-10毫米,寬2-4毫米;果長約6毫米。蒙古南部標本葉形較大,長15-21毫米,寬3-5毫米,果長7-8毫米。這種形態(tài)差別可能與生境不同有關。前人根據(jù)形態(tài)的變化;毛的有無、果形、顏色、葉的寬窄等定有不同的種下等級var. argentea Kom.,var. globocarpa kitag.、f. angustifolia Petrov和f. brunnescens Petrov等。但這些形態(tài)極不穩(wěn)定,且有過渡類型。甚至在同一株內混雜各種類型。這些種下等級勿須再分。
白刺苗屬灌木,高1-2米。多分枝,彎、平臥或開展;不孕枝先端刺針狀;嫩枝白色。葉在嫩枝上2-3(4)片簇生,寬倒披針形,長18-30毫米,寬6-8毫米,先端圓鈍,基部漸窄成楔形,全緣,稀先端齒裂?;ㄅ帕休^密集。核果卵形,有時橢圓形,熟時深紅色,果汁玫瑰色,長8-12毫米,直徑6-9毫米。果核狹卵形,長5-6毫米,先端短漸尖?;ㄆ?-6月,果期7-8月。
分布于陜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河西、青海、新疆及西藏東北部。生于荒漠和半荒漠的湖盆沙地、河流階地、山前平原積沙地、有風積沙的粘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