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與天然來源:
在古代,人們主要從天然堿湖中獲取碳酸鈉,或從燒灼的海草、陸生植物灰燼中浸取。古埃及人就用它來制作玻璃和保存木乃伊。
核心反應如下:
NH? + CO? + H?O → NH?HCO?(生成碳酸氫銨)
NH?HCO? + NaCl → NaHCO? + NH?Cl(復分解反應生成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
其大創(chuàng)新在于:在索爾維法得到副產(chǎn)物氯化銨(NH?Cl)后,通過加入食鹽,利用低溫下NH?Cl溶解度比NaCl大的特性,使NH?Cl結(jié)晶析出,作為氮肥使用,而母液中的NaCl則循環(huán)用于生產(chǎn)純堿。
天然堿加工:
對于擁有豐富天然堿礦(主要成分是Na?CO?·NaHCO?·2H?O)的國家(如美國、中國、土耳其),開采和加工天然堿是經(jīng)濟的方法。通常通過溶解、碳化、結(jié)晶、煅燒等步驟提純得到純堿。中國內(nèi)蒙古的鄂爾多斯盆地就擁有的天然堿礦藏。
化學品制造:
用于生產(chǎn)多種鈉化合物,如硅酸鈉(水玻璃)、碳酸氫鈉(小蘇打)、重鉻酸鈉、磷酸鈉等。它本身也是許多化學合成過程中的重要助劑和pH調(diào)節(jié)劑。
防護:操作時應佩戴防護眼鏡、手套和防塵口罩,避免直接接觸。
急救:皮膚或眼睛接觸,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若不慎吸入或食入,應立即就醫(yī)。
儲存:應密封保存于陰涼、干燥、通風處,防止受潮和包裝破損。遠離酸類物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