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英文:Rhizobia [4] ),是能與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將空氣中的氮還原成氨供植物營養的一類革蘭氏陰性菌 [4] 。
根瘤菌侵入寄主根內,刺激根部皮層和中柱鞘的某些細胞,引起這些細胞的強烈生長,使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內定居,植物供給根瘤菌以礦物養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氣中游離氮氣,為植物提供氮素養料,兩者在拮抗寄生關系中處于均衡狀態而表現共生現象。
中國地域遼闊豆科作物種類繁多,每年大面積種植花生、大豆、豌豆、蠶豆、綠豆及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幾十種之多。根瘤菌接種技術在豆科作物種植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技術措施無法替代的。
根瘤菌屬是于1889年由B.弗蘭克建立的,它包括3種:豌豆根瘤菌、苜蓿根瘤菌和百脈根瘤菌。慢生根瘤菌屬是D.C.喬丹于1982年從根瘤菌屬中分化出來的,屬內暫有一種,即曾經稱為大豆根瘤菌的大豆慢生根瘤菌。上述兩屬細菌時常制成細菌制劑在田間施用,作為作物或牧草增產的一種手段(見固氮微生物)。 土壤桿菌屬 1942年由H.J.康恩建立。其性狀與前述兩屬的根瘤細菌頗相似,但不能在豆科植物根上形成能共生固氮的根瘤。本屬細菌能夠通過外傷入侵多種雙子葉植物和裸子植物,致使植物細胞轉化為異常增生的腫瘤細胞,產生根癌、毛根和桿癭等病狀。土鑲桿菌屬內各個種誘發根癌的能力與其所特有的Ti質粒有關。本屬細菌為土傳性植物病原菌。葉桿菌屬 1984年D.H.克內澤爾發表的1屬細菌。其表現性狀與前述3屬相近,特點是在紫金牛科和茜草科中某些熱帶種的葉片上形成共生葉瘤。細菌在葉瘤內也呈多態,但是否能共生固氮還沒能斷定。共有兩個種:紫金牛葉桿菌和茜草葉桿菌。
在皮層內,根瘤菌迅速分裂繁殖,皮層細胞受到根瘤菌侵入的刺繳,也迅速分裂,產生大量的新細胞。致使皮層出現局部的膨大。這種膨大的部分,包圍著聚生根瘤菌的薄壁組織,從而形成了外向生長的根瘤。
土壤中根瘤菌的數量受植被、種植歷史、降雨、土壤溫度、pH值等因素影響。在許多農用土壤中,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都能促進根瘤菌的生長,豆科植物栽培區土壤中根瘤菌數量非豆科植物栽培區,且根際土壤中根瘤菌的數量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