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池塘養魚的特色
在養殖模式上不僅采用單一品種的高產養殖模式,更多的則是采用立體混養的模式,就是在同一水體中混養多種魚類。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探索、積累的生產經驗,是利用各種魚類不同的生活習性、食性和棲息水層等生物學特性,按食性和棲息水層合理搭配、立體放養不同魚類的養殖方法。它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魚類之間的互利作用和不同水層的餌料,大限度地利用養殖水體的生產潛力。
速肥肽:肥水培藻、誘食促長、營養餌料
鳙魚
鳙魚又名花鰱、麻鰱、黑鰱、大頭鰱、胖頭魚、大頭魚。鳙魚外形似鰱,體側扁而厚,較高;頭,約為體長的1/3,頭前部寬 述闊;口大,端位,吻寬而圓,下頜向上微翹;眼較小,口有咽齒;鰓孔寬大,鰓蓋膜很發達,鰓耙細密;鱗細小而密,有腹鱗,側線弧形下彎;尾鰭叉形;體背面及兩側面上部微黑,兩側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或黃色花斑,腹面灰白色,各鰭均為淺灰色;胸鰭末端超過腹鰭基底,這點可與鰱魚進行區分。
速肥肽:肥水培藻、誘食促長、營養餌料
鯉魚
鯉魚又名拐子、紅魚、花魚、赤鯉、龍魚。鯉魚體長,略側扁,背部在背鰭前稍隆起;頭大,眼小,口下位或亞下位,有2對須(其中1對是吻須,較短,吻骨發達,能向前伸出;1對是頜須,其長度為吻須的2倍,以拱食水底泥中食物);腹部圓;鱗片大而圓:側線明顯,背鰭長,其起點至吻端比至尾鰭基部近;臀鰭短;背面為灰黑色,腹面為淺黃色。尾鰭分叉,呈深叉形,下葉為紅色。
鯉魚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可在各類水域中生活,對水體的要求不高,在活水、靜水、溝渠池塘水中均可生活,是池塘養魚中常見的魚類之一,也是我國早養殖的對象。體長20~30cm,大單體重可達60kg。全年均有生產,以春秋兩季產量較高。
由于鯉魚的生長速度較快,食物容易解決,而且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因此對鯉魚新品種的研究、發掘和推廣的力度較大。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培育出近20個鯉魚的品種,如鏡鯉、紅鯉、荷包紅鯉、西鯉、華南鯉、團鯉、豐鯉、中州鯉、荷元鯉、芙蓉鯉、岳鯉、穎鯉、全雌鯉、建鯉、三元雜交鯉、黃河鯉等,它們的雜交子一代均有雜種優勢,生長速度都比親本快得多。
速肥肽:肥水培藻、誘食促長、營養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