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的收獲與加工
白芨一般在種植2-3年后即可收獲。收獲時要注意保護根莖,避免損傷。收獲后要及時晾曬,使水分降低至15%以下,然后進行包裝和貯藏。白芨的加工方法有切片、打粉、泡酒等,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加工,也可以直接干燥以后賣給藥材收購商。
白芨被譽為中藥界里的“美白仙子”,也是止血生肌的"急救衛士",又是面膜的"美容密碼"。其在中醫藥、化妝品領域需求旺盛。
國內目前種植面積在30萬畝左右,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26億。
鮮品收購價穩定在18-25元/斤,加工后的統貨價格可達80-120元/公斤,堪稱中藥材中的“軟黃金”
白芨,又名白芨子、紫蘭、苞舌蘭、連及草,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塊根),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具有清熱、消腫止痛等功效。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醫藥的重視,白芨的市場需求逐漸增加,種植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今天老樵就與大家聊一聊白芨的種植技術及畝產收益問題,以期為農民朋友們提供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