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單的鴨紋和以鴨主體的組合紋飾。鴨紋多配以荷蓮或蘆葦,更奇者與雄鷹相配。宋代受中國花鳥畫題材影響,瓷器上的鴨紋為豐富,定窯、景德鎮窯、耀州窯、磁州窯多以此為裝飾題材,畫面上多是兩只或四只鴨成雙成對,周圍蓮草相問。尤以老鷹逐鴨為精彩,黑鷹從天飛撲而下,一鴨倉皇逃竄,一鴨急鉆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濺,蘆葦搖曳,畫面真切動人。
北宋 耀州窯青瓷刻波鴨紋六棱碗
北宋 越窯蝴蝶紋粉盒
此器為扁圓形,蓋稍鼓,盒身子口,直腹下折,圈足外撇,圈足內施釉,并見墊燒痕。盒蓋上鼓,蓋面以凸弦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刻劃蝴蝶卷草紋,外區劃一周流云紋,構圖嚴謹規范,刀法流暢簡練,蝴蝶紋細膩傳神,盒身素面無紋飾。
? ? ? ? 盒內外通體施青釉。此盒為婦女用來存儲胭脂香粉等的物件,是宋代常見的器形,造型小巧精美,做工較,為越窯燒造。
《中國陶瓷全集宋(下)》中所有類似藏品(《中國陶瓷全集宋(下)》,第74頁,圖30),兩者均飾蝴蝶紋,可資比較。
參閱:《中國陶瓷全集 宋(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74頁,圖30更多歷史拍賣紀錄。
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饕餮紋應視作獸面紋中的一種。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紋瓶、五彩加金饕餮紋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紋尊等等。
清康熙 青花饕餮紋鋪首耳大尊束頸敞口,鼓腹圈足。尊形壯碩。口沿、圈足飾蕉葉紋,肩部堆塑雙鋪首耳,腹部主題紋飾滿繪饕餮紋,構圖嚴謹,畫工濃淡搭配相宜,深淺變化自如。瓷器仿銅器如此大件者,較為少見。畫工如此古樸典雅者則更為少見。
景泰五年(1451)有減饒州歲造瓷器三分之一的記載;天順元年(1457)曾派中官赴景德鎮督燒瓷器,則三朝之中不論官、民窯均有燒造。這三朝的傳世青花器物除被稱為「云堂手」的人物圖器皿外,另有一類以麒麟、孔雀等瑞獸珍禽為主紋的梅瓶、大罐。耿寶昌先生曾指出:「這些器物的風貌與其時畫壇高手林良、戴進的畫風一致,聯系到有關文獻記載,筆者認為,這一批青花器,就是繼宣德晚期以來的定制,由同一代工匠繪制造就,用于賞賜諸藩王的御窯器」,見1993年出版《明清瓷器鑒定》,74頁。
? ? ? ? 此類單以麒麟入畫的十五世紀青花梅瓶極為少見,前文提到一件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麒麟、雜寶云紋梅瓶,見前揭書,74頁。
? ? ? ? 亦可比一件十五世紀青花孔雀麒麟紋大罐,載于東京1976年出版《世界陶瓷全集》
瓷器出窯久了,經過多年的老化,其表面的釉面光澤、釉層質感就會和剛出窯時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歲月痕跡。這種痕跡,是通過釉內和釉表面的物質分子析出而形成的反射光、折射光變異,以及歷年以來摩挲使用而形成的皮殼包漿等各種因素組成形成的,行里稱之為“釉光”。
宋應星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中國部有關陶瓷器的專著。清代朱琰著。朱琰,字桐川,別號笠亭,海鹽(今浙江省海鹽縣)人。作者為清乾隆年間進士,生卒年及成書年不詳。《陶說》初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稱鮑廷博本。此后有多種刻本。《陶說》共6卷,分說今、說古、說明、說器4篇。卷一《說今》篇,有饒州窯和陶冶圖說2節;卷二《說古》篇,有原始和古窯考2節;卷三《說明》篇,有饒州窯和造法2節;卷四《說器上》篇,有唐虞器、周器、漢器、魏器、晉器、南北朝器和隋器7節;卷五《說器中》篇,有唐器、宋器和元器3節;卷六《說器下》篇,有明器1節。書中按陶瓷器出現的順序作歷史性介紹,敘述了明、清兩代饒州窯和其他代表性官窯的瓷器及制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