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卵白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地區創燒的一種具有特風格的瓷器,以下是對其的詳細介紹:
名稱由來:卵白釉瓷器因其釉色偏白,呈失透狀,近似鴨蛋殼色澤,故得名“卵白釉瓷”。同時,由于部分此類瓷器內面紋飾中間印有陽文楷書“樞府”兩字,故當時卵白釉又被稱為“樞府釉”。
特點:卵白釉瓷器胎體厚重,胎質堅硬細密,釉面失透,釉色白中微泛青,如卵白色。其多為小件器,如淺式盤、折腰碗、高足碗等,造型特征是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規整,底心常有小乳釘狀突起。裝飾上,卵白釉瓷器多以印花裝飾為主,同時以刻花裝飾為點綴,紋飾題材以云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也有菊瓣、花蝶、孔雀、牡丹和少量龍紋、鳳紋等。由于釉層較厚,部分紋飾可能不太清晰。
創燒時間:卵白釉瓷器是在宋代青白瓷燒造工藝基礎上,通過更改釉料配方創燒的一種新的瓷器釉色。
社會地位:在元代,卵白釉瓷器在社會地位上甚至超過了青花瓷。元代在祭天禮地、敬奉祖先時,更愿意選擇單色釉,尤其是白釉和藍釉瓷,這反映了卵白釉瓷器在當時的特殊地位。此外,從考古發現來看,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宮廷遺址、官員墓葬以及民間都有大量出土,進一步證明了其普及程度和社會地位。
分類:卵白釉瓷器可以分為精、粗兩類。精細者多有印花裝飾,制作規整,品質優良;粗者則制作相對簡單,質量參差不齊。
用途:卵白釉瓷器的用途廣泛,既可用于宮廷御用和上層官僚使用,也可作為一般商品在市場上銷售。宮廷御用和上層官僚使用的卵白釉瓷器制作精良,紋飾精美,代表了元代瓷器的高水平;而一般商品則根據市場需求制作,質量差別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