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具生產過程中有哪些特點、工藝方法和要求?
(1)、模具生產的特點
模具生產制造技術集中了機械加工的很多技術,有機電結合加工,也離不開鉗工手工操作。
① 模具生產方式的選擇
a) 零件批量小的模具生產,采用單件及配制的方式。
b) 零件件批量較大,采用成套性生產。
c) 如果同一種零件件制品需多個模具完成,加工和調整模具時應保持前后的連續性。
② 模具制造的特點:
a) 同一工序的加工內容較多,故生產效率較低。
b) 要求工人的技術等級較高。
c) 模具某些工作部分的尺寸及位置,經過試驗后來確定。
d) 裝配后遠均需試模、調整及修模。
e) 模具生產周期一般較長,成本較高。
f) 模具生產是典型的單件生產,故生產工藝、管理方式、制造工藝都具有特的規律性和性。
(2)、模具生產的步驟:
① 模具圖樣設計 包括模具總裝圖、零件圖。
② 制訂工藝規程 即 制訂出整個模具或零部件的加工工藝及操作方法,填寫工藝卡。
③ 零部件的生產 即按工藝卡上制訂的工藝加工零部件。
④ 裝配。
⑤ 試模與調整 在壓力機上邊試邊調整,校正,直到生產出合格的零件。
⑥ 檢驗和包裝 檢驗外觀,打好刻記,將試出的另件制品隨同模具一起打包。
(3)、模具加工的工藝方法:
① 鑄造加工 鋅合金鑄造,低熔點合意鑄造,鈹銅合意鑄造及合成樹脂澆注。
② 切削加工 普通機床加工,仿形銑加工,成形磨加工雕刻,數控機床加工。
③ 特種加工 電加工(電火花,線切割,電解)腐蝕加工超聲波加工。
④ 粗加工 以去除大部分余量為目的。
⑤ 精加工 使工件達到較高的加工精度及表面質量。
⑥ 整修加工 拋光、導柱 、導套的研磨。
(4)、模具制造過程的基本要求
① 加工質量。
② 制造周期。
③ 較低的成本。
④ 提高工藝水平。
⑤ 良好的工作條件。
模具加工(Mold Making)是指成型和制坯工具的加工,此外還包括剪切模和模切模具。 通常情況下,模具有上模和下模兩部分組成。將鋼板放置在上下模之間,在壓力機的作用下實現材料的成型,當壓力機打開時,就會獲得由模具形狀所確定的工件或去除相應的廢料。 小至電子連接器,大 至汽車儀表盤的工件都可以用模具成型。 級進模是指能自動的把加工工件從一個工位移動到另一個工位,并在后一個工位得到成型零件的一套模具。模具加工工藝包括:裁模、沖坯模、復合模、擠壓模、四滑軌模、級進模、沖壓模、模切模具等。
1.金屬沖壓模具:連續模、單沖模、復合模、拉伸模
常見的昱卓模具圖片
常見的昱卓模具圖片
2.塑膠成型模:注塑模、擠塑模、吸塑模
3.壓鑄模具
4.鍛造模具
5.粉末冶金模具
6.橡膠模具
料筒溫度:注射模塑過程需要控制的溫度有料筒溫度,噴嘴溫度和模具溫度等。前兩種溫度主要影響塑料的塑化和流動,而后一種溫度主要是影響塑料的流動和冷卻。每一種塑料都具有不同的流動溫度,同一種塑料,由于來源或牌號不同,其流動溫度及分解溫度是有差別的,這是由于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不同所致,塑料在不同類型的注射機內的塑化過程也是不同的,因而選擇料筒溫度也不相同。
噴嘴溫度:噴嘴溫度通常是略低于料筒高溫度的,這是為了防止熔料在直通式噴嘴可能發生的"流涎現象"。噴嘴溫度也不能過低,否則將會造成熔料的早凝而將噴嘴堵塞,或者由于早凝料注入模腔而影響制品的性能。
注塑壓力是由注塑系統的液壓系統提供的。液壓缸的壓力通過注塑機螺桿傳遞到塑料熔體上,塑料熔體在壓力的推動下,經注塑機的噴嘴進入模具的豎流道(對于部分模具來說也是主流道)、主流道、分流道,并經澆口進入模具型腔,這個過程即為注塑過程,或者稱之為填充過程。壓力的存在是為了克服熔體流動過程中的阻力,或者反過來說,流動過程中存在的阻力需要注塑機的壓力來抵消,以填充過程順利進行。
注塑時間要遠遠低于冷卻時間,大約為冷卻時間的1/10~1/15,這個規律可以作為預測塑件全部成型時間的依據。在作模流分析時,只有當熔體完全是由螺桿旋轉推動注滿型腔的情況下,分析結果中的注塑時間才等于工藝條件中設定的注塑時間。如果在型腔充滿前發生螺桿的保壓切換,那么分析結果將大于工藝條件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