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古幣,一般都包有厚厚的銅銹。因此有人提出,鑒別古幣可以根據古幣上的銹有沒有“生根”來判斷:如果銹生根,那么就是老銹,就一定是有年頭的古幣;如果銹沒有生根,那么就是浮銹,是后人仿制時故意弄上去的。
古幣長銹是正常的,但是一切物質都是在運動的,有些古幣的銹是從旁邊的古幣上面“染”上去的,看起來自然像浮銹,實際上也是真銹。這種銹和浮銹要區別看待。
民國十六年張作霖大元帥背龍鳳紀念銀質一枚,天津造幣廠設計鑄造,美籍奧地利收藏家耿愛德(E.Kann)舊藏,1971年耿氏收藏專題拍賣拍賣品第877號,二十年之后的1991年,顧特曼收藏專題拍賣,拍賣品第1062號,由現任收藏家購藏至今,顧特曼專題拍賣目錄說明中曾這樣表述:“此幣乃張作霖紀念幣系列中為珍罕者,屬甚為難得之品。這枚K-686號此后再次獻身泉界,必將于數十年之后,堪稱彌足珍貴。”事實的確如此,此次十六年大元帥紀念幣的出現,相距顧特曼專題拍賣已十六年之久,不同時期收藏家遞藏,流傳有緒,品相無瑕,征集自海外收藏家,完全未使用品相.
每一枚錢幣都有它的發行時間和發行背景,這些都是藏品自身本質的屬性,每一枚幣種都是對它所在社會發展時期在經濟、和生活等各個方面的體現和記錄。
它是一個時代直觀的記錄和展示,從這里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人們、社會和文化。 錢幣收藏以后就會成為一個大品類了,雖然現在確實有炒作的成分但是價格上去了,以后就不會特別低,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同時也確實有價值未來還是受到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