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洗衣房是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的重要區域,建筑布局符合要求了,職能管理部門的日常管理很重要,專人管理,醫院感染人員需定期進行監督檢查,才能保障醫院洗衣房規范化操作,具體如下:
1.應建立醫用織物洗滌消毒工作流程、分類收集、洗滌消毒、衛生質量監測檢查、清潔織物儲存管理、安全操作、設備與環境衛生保潔以及從業人員崗位職責、職業防護等制度。
2.應對工作人員進行崗前培訓,使其熟練掌握洗滌、消毒技能;并了解洗滌和烘干等相關設備、設施及消毒隔離與感染控制基礎知識、常用消毒劑使用方法等。
3.污染廢物處置與管理應符合《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規定。
4.人員防護要求:在污染區和清潔區穿戴的個人防護用品不應交叉使用,并做好手衛生。
5.對接收的衣物應進行分類,污染的衣物、普通工作服裝和嬰幼兒衣物等應分類存放,分別洗滌或專機洗滌。
6.對于可能具有潛在接觸性危害風險的污染衣物,應使用防漏、防刺穿雙層結構的防感染水溶性包裝袋進行包裝,必要時可在外加套一個較為牢固的塑料袋或布袋。
7.具有潛在接觸性危害風險的污染衣物在消毒或洗滌前嚴禁清點、分揀,衣物收集包裝后的處置(運輸、消毒或洗滌等)應始終保持在密閉狀態下進行。
8.洗前、洗后的衣物應嚴格分開,不能混裝,洗前的衣物應有的容器存放,并有明顯的標識。
9.污染衣物運送車輛與清潔衣物運送車輛,在任何時候都分開貯存和使用。
10.清洗記錄的可追朔期為6個月,記錄的保存期為一年。
醫院布草洗衣廠洗滌廢水處理:污水經匯集管道匯集后,經格柵去除飄浮物、懸浮物等雜質后自流入調節池。調節池設潛污提升泵兩臺,將污水提升入混凝沉淀池,廢水在該池內經過與藥劑混合反應,然后沉淀,上清液出水進入水解酸化池,通過厭氧和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大分子的污染物轉化或降解成小分子的物質,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以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能。水解酸化池的出水自流入生物接觸池, 通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污染物分解、轉化為H2O、CO2 、NH3 等物質,大幅度去除廢水中COD、BOD。接觸氧化池出水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二沉池出水各項污染指標達到規定的排放標準.
醫療洗滌行業廢水排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城鎮中的洗滌廠廢水排放到城鎮污水處理廠 ,另一種是郊區或鄉村直接排放到河流、大地。 洗滌廢水排放標準應遵守以下要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表4的三、級標準;《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CJ343-2010)表1的B級標準; 如含有醫院的布草洗滌,則排放標準應同時滿足于:《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預處理標準。
(1)對洗滌廢水、清洗廢水、甩干廢水這3種廢水進行集中,確保工藝處理的廢水來源相對穩定。
(2)在洗衣廢水排入集中池時,增加格柵,用以消除水中的短纖維和部分懸浮物。
(3)根據廢水水質選擇合適的絮凝劑進行絮凝沉降,降低色度,去除懸浮物和一些有害雜質。
(4)通過對廢水的絮凝沉降后將上層清液進行機械過濾,確保出水清澈透明。
(5)加藥氧化,殺菌消毒,對機械過濾的出水進一步處理以出水的水質達到回用水質指標。
(6)調節pH后,進入清水蓄水池,可供洗衣。
2017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主要就是針對醫療洗滌管理和醫療洗滌消毒技術兩方面提出了要求,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基本要求、醫用織物分類、運送與儲存操作要求、洗滌消毒的原則與方法、清潔織物衛生質量的明確要求等。
這個規范的實施,對于醫院外包給第三方社會化的醫療洗滌企業產生了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醫院在進行醫療織物外包招標時,均嚴格參照該規范對候選外包服務商,提出醫療洗滌工廠的硬件和軟件要求,按照規范的要求在洗衣房的硬件和軟件上進行整改。以確保醫療織物在重復使用的過程中達到規范要求的衛生標準。